奇书网

奇书网>辽宁地理高考真题2025 > 第三节 生态环境特征(第1页)

第三节 生态环境特征(第1页)

第三节生态环境特征

一、土地退化

(一)水土流失

辽宁省地势自北而南、自东西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大致分列于东西两侧,呈鞍形地貌。自第四纪以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山地曾多次间歇性上升,在河谷两侧普遍发育为三级或四级险地。辽宁省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受季风影响,夏季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暴雨频繁,地表径流活动强烈。这些因素造成了辽宁省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内因;而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诸如破坏森林、任意垦荒等,则作为外因加剧了土壤侵蚀的发展。辽宁省水土流失的面积达55933km2,占总面积的38。4%,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为15133k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3%。多年来,虽有40%左右的水土流失地段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治理,终因治理标准偏低而难以收到良好的治理效果,目前水土流失情况仍然非常严重。

辽西地区是辽宁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水土流失面积竟高达28800km2,占其总面积39800km2的72%,大部分地区的侵蚀模数为2000t(年·km2)以上,最严重的为5000~8000t(年·km2)。仅就朝阳地区而言,每年被冲走的表土超过300×104t,其中损失无机养料即氮磷钾达24×104t。自1957年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坏的耕地达693km2,约占全地区耕地总面积的13%,到处呈现为沟壑纵横、大地切割、支离破碎、土层菲薄,甚至岩石**,植被光秃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处于严重破坏之中。

素有“辽河平原绿色屏障”之称的辽宁省东部山区,其森林覆盖率占全省的50%。但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森林屡遭摧残,土壤侵蚀日趋加剧,仅该区7个林业县的统计,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9300km2,约占其总面积38500km2的25%,遭受水冲沙压的耕地超过667km2,侵蚀模数也由20世纪60年代的100t(年·km2)上升为200~400t(年·km2)。

辽河支流柳河流域每年输入辽河下游的泥沙量逐年加重,已由1962年以前的2000×104t,增加到目前的5000×104~6000×104t,致使辽河平均每年淤高13cm,20多年已淤高1~2m,有的地段已成了地上河。

太子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期间的侵蚀模数为48。4t(年·km2),70年代为122。2t(年·km2)。

(二)土壤沙化

辽宁省境内的风沙土面积约有19。5×104hm2。其分布特征可分两类:一是大面积的风沙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彰武、阜新、康平、法库、建平、北票、昌图、新民、义县、台安、盘山等县境内,占全省风沙土面积的80%以上;二是省内一些大河的中、下游两岸和沿海带占15%,其余5%分散于辽河、大小凌河、老哈河及其支流沿岸。风沙土极不稳定,如表面植被破坏或耕地无适当的保护措施,一经风蚀很易形成流沙。土壤沙化后,流沙不断迁移,侵占农田和牧场,淤高河道和水库,阻塞沟渠和道路,威胁村镇和房屋,直接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营造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封沙育草、保护自然植被、实行草田轮作、改良土壤等措施,使风沙地区面貌有所改善。但由于某一时期政策上的失误和不合理的强化利用,不少草原土壤和农田遭到沙化的威胁。过度放牧和樵采以及农田无适宜的防护设施是造成沙化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彰武县5%~10%的农田遭到风蚀沙压。特别是该县的阿尔乡畜牧场,20世纪50年代流沙面积为91hm2,到了80年代流沙面积扩大到567hm2,30年间扩大了5倍。阜新市1979年有天然草场23。5×104hm2,目前已减少了5。2×104hm2。彰武县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草场12×104hm2,目前只剩下5。8×104hm2。

土壤遭受风蚀沙化,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根据台安县的调查,全县受风蚀耕地9333hm2,占耕地面积的12。5%,其中地表出现肃离的约5200hm2,地表剥蚀深度52,剥蚀深度5~15cm的约667hm2。又据1976年(风蚀最严重的一年)的调查,全县耕地受中等风蚀的面积有4733hm2,其中毁种667hm2,每公顷减产1500~2250kg。风蚀吹走大量表土,使地力减退,作物产量降低。据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资料,如土壤被吹蚀厚度为2。5cm,则每公顷损失土壤375t,损失有机质3375kg,氮素225kg,磷素150kg,粮食作物每公顷750kg左右,牧草(干草)750~1500kg。

土壤风蚀沙化不但毁坏农田牧场,而且淤积堵塞河道、水库和渠道。据报道,彰武县和柳河河床近30年平均每年淤高10cm,现在河底比县中心点高出68cm,雨季洪水不能及时排泄,造成洪涝灾害。康平县四家子等地的排水渠系一年之中被风沙淤积20~50cm,降低了排水能力,每年不得不用大量劳力进行清淤,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土壤盐渍化

辽宁省盐渍化土壤面积约有47×104hm2,分滨海盐渍化土壤和内陆盐渍化土壤。滨海盐渍化土壤(包括海涂)分布在东港、庄河、普兰店、长海、金州、大连、瓦房店、盖州、营口、盘山、大洼、凌海、兴城、绥中14个县(市)的沿海一带,面积约20。0×104hm2,约占盐渍化土总面积的40%。内陆盐渍化土壤主要分布在自西丰、开原、铁岭、沈阳、鞍山、海城一线以西的昌图、铁岭、法库、康平、彰武、新民、辽中、台安等县(市),面积约26。7×104hm2,约占盐渍土总面积的60%,盐渍化土壤含盐量高、肥力低、结构差,因而其经济利用价值低(表2。32)。

表2。32辽宁省盐渍化土壤主要分布区

资料来源:尹德涛。辽宁省志·地理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阜新市土壤盐渍化面积达3750,因工程不配套、利用不合理、改良不彻底、粮食单产不高。例如,冯家子乡它其营子村盐渍化土壤面积越来越大,每公顷粮食产量由3750kg下降到2250kg。康法地区盐渍化土壤15。5×104hm2,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不良,平均单产仅2250~3000kghm2。辽中、新民地区盐渍化土壤面积4。8×104hm2,平均单产仅1125kghm2左右。

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灌溉不合理,有灌无排或只灌不排以及农业技术管理粗放等原因造成的。沿海经多年种稻改良的滨海盐渍化土壤,在水源紧张年份,土壤含盐量仍出现回增趋势。在风沙干旱地区,由于强烈蒸发,使地下水盐分大量聚积地表,如果治理不及时,改良措施跟不上,会使盐渍化土壤面积逐渐扩大。彰武县土壤普查发现,因这种原因而造成土壤盐渍化的面积达0。42×104hm2,特别是该县冯家、侯贝营子和它其营子等地,因次生盐渍化而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有的变成不毛之地。辽宁省北部康法地区有涝洼地5。9×104hm2,由于工程措施不健全、标准较低、排涝效果不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威胁越来越大。

在沿海地区,由于水资源遭到破坏,采补失调,造成海水倒灌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据大连甘井子区调查,该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0。34×108m3,实际开采量为0。69×108m3,超量开采一倍多,有一半水井中的水含氯离子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严重影响作物及蔬菜生产。锦州地区也有类似情况。东港市沿海有近1。1×104hm2苇田,种苇已有百年历史,因缺淡水而采用潮汐水灌溉,使个别田块土壤含盐量增加。

二、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

辽宁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使之成为全国气象灾害频繁且严重的省份之一。春季辽西有“十春九旱”之称,夏季暴雨常引起洪涝和山洪泥石流,春秋季大风、冰雹和霜冻以及夏季的低温冷害,冬季寒潮、大风雪等灾害性天气,常常危害国计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的损失。据历史资料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发生各种气象灾害185次。其中不同范围的水灾40次,旱灾35次,风雹灾69次,病虫灾27次,霜冻14次。在辽宁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出现次数最多、危害最严重。辽宁气象灾害,大致可分为气候灾害和天气灾害两大类。这种划分方法主要结合生产实际和便于应用的角度。气候灾害时间较长,具有异常气候的性质,包括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等。天气灾害包括大风、冰雹、雷暴、飑线、龙卷风、寒潮风雪等。气象灾害依其对辽宁国计民生影响的大小排列顺序大致是: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和霜冻、风雹、寒潮、大风雪、大雾天气等。

辽宁气象灾害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种类多。根据气象灾害成因,依出现的天气现象(系统)可划分为17种,加之由此诱发的灾害,可达数十种。二是范围广。辽宁气象灾害表现在3个方面:在时间上,一年四季都有灾害发生,如春季的晚霜冻、大风,夏季的暴雨洪涝,秋季的早霜冻及冻害,冬季的寒潮、暴风雪等;在空间上,辽宁的东西南北中部均有气象灾害发生;在危害面上,工业、农业、交通等各行各业及人民生命财产无不受到气象灾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三是连锁反应显著。辽宁的某些气象灾害往往会引发、加重或抑制其他自然灾害。例如,暴雨先是引发山洪,随之产生泥石流,冲毁堤岸、淹没村庄。辽宁东南部的大洋河和鸭绿江等发生洪水时,还会因海水倒灌而水位猛增。风暴海啸一方面冲垮海堤、挡潮闸;另一方面以海潮顶托使江河洪水更加浩大。当台风或温带气旋袭击辽东、辽南时,在陆地上依次发生暴雨、山洪、江河洪水,在海上依次发生的大风、海啸、海潮顶托,都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相继发生的,所以称为暴雨洪水灾害链。这种灾害在中国北方都是最典型的。四是群发性突出。由地形、地貌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而发生的带有局地性的强对流天气,包括雪暴、冰雹及其伴随的大风和飑线、龙卷风等天气,其个体范围不大,有时是单个发生,而更常见的则是数种相伴出现,严重时一齐袭来,但时间先后顺序不定,无因果关系,不构成灾害链,而是一种群发性明显的灾害群。五是频率高。辽宁气象灾害虽有不同的年际变化,但每年都会发生几种灾害,暴雨、冰雹、大风灾害等年年都有发生。1949年以来,区域性的暴雨洪涝灾害共出现26次,发生频率达65%,如包括各种范围的洪涝灾害可达194次,平均一年出现近4次,有的年份更多。而范围大的低温冷害年出现5次及以上的年份,其发生频率为12%,平均8年发生1次。六是灾情严重。据对辽东山区20世纪80年代前期资料的估算,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仅对农业的影响,年平均可减产15%。此外,辽宁气象灾害还具有旱涝交叉出现,旱年中有涝的特点。辽东山区1958年5~7月雨水稀少,旱情严重,而到8月3~5日丹东等地区又出现了特大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1。暴雨

辽宁是中国北方暴雨的多发区,在夏季易发生暴雨洪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辽宁暴雨的分布,自东南向西北,自沿海向内陆减少。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各地年平均暴雨日数1~5d,丹东地区最多在4~5d。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在东南部鸭绿江下游的宽甸,年平均达5d,有的年份多达8~9d;另一个在辽河河谷、渤海沿岸的营口地区以及锦州地区沿海各县,年平均为2~3d。朝阳地区北票和建平北部暴雨最少,年平均不足1d。

暴雨集中出现在6~9月,尤以7~8月为最多,占暴雨总日数的60%以上。丹东、营口、大连等地最早出现在3月,大连最晚在12月也曾出现过暴雨。

导致致洪暴雨的天气成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副高偏北偏西活动及增强稳定的环流背景。在致洪暴雨过程前1~3d,西太平洋副高有一次明显的西伸北进活动,使副高脊线达30°N以北,中心在30°~40°N、125°~140°E区域,形成副高偏北径向发展稳定的环流形势。

第二,低纬天气系统北上,形成暖湿气流输送通道。副高的偏北活动,受其后部的偏南气流引导,有利于热带气旋、低涡等低纬天气系统北上,在其右前方与副高后部之间形成东南或西南低空急流与高温高湿区相配合的暖湿气流输送通道,把来自热带海洋上的大量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为暴雨提供充沛的水汽和能量的输送条件。

第三,中、低纬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耦合天气系统。致洪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有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冷锋。这些天气系统是在中、低纬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下,获得再生发展,引起有效的和潜在的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大量释放,从而导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形成。

第四,充足的物理环境条件。致洪暴雨与一般暴雨所不同的本质特征,必须具备充沛的水汽、大量的潜在而有效的位势不稳定能量和强烈的垂直运动等物理环境条件。

此外,千山山脉和辽西丘陵山地及其山间河谷的喇叭口地形,对于降水的辐合抬升增幅作用也是辽宁致洪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2。洪涝

辽宁省的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暴雨形成的。暴雨导致江河泛滥,山区发生山洪泥石流,水库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失事以及沿海地区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所引起的海面风暴潮差所造成的灾害均属于洪涝灾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