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辽宁地理高考真题2025 > 第二节 资源特征(第1页)

第二节 资源特征(第1页)

第二节资源特征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构成

辽宁省土地资源总面积14。8×104km2,其中山地面积8。6×104km2,平地面积4。9×104km2,其他1。3×104km2。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耕地面积408。5×104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59%,人均占有耕地约0。096hm2,其中有80%左右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区和辽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园地面积59。7×104hm2,占土地面积的4。03%;林地面积569。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49%,是各类土地中面积最大的一类。东部山区是全省的林业基地,也是调节全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生态屏障,其他地区则是以防风固沙等保护性的生态林为主;牧草地面积34。9×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36%,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50×104hm2,占土地面积的3。38%;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15。2×104hm2,占土地面积的7。78%;交通用地面积9。1×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61%;水利设施用地14。8×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0%;未利用土地面积218。5×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76%。

(二)耕地分类及构成

据辽宁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六号),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宽度小于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截至2006年10月31日,辽宁省耕地面积4085。1×103hm2。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最大,有3281。3×103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0。3%;水田646。9×103hm2,占15。9%;水浇地面积156。9×103hm2,占3。8%。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的耕地3990。6×103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97。7%;15°~25°的耕地78。4×103hm2,占1。9%;25°以上的耕地16。1×103hm2,占0。4%。

二、水资源

(一)地表水资源量

1。地表水资源量及分布

辽宁省水利厅以1956~2000年的平均年地表径流量作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02。49×108m3,折合径流深为207。9mm。全省20%、50%、75%、95%频率径流量分别为405。03×108m3、283。13×108m3、205。39×108m3、121。60×108m3。

(1)流域分区

按流域三级区来划分,地表水资源量最多的流域是沿黄渤海东部诸河和鸭绿江流域的浑江口以下,分别为77。26×108m3、55。18×108m3,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25。5%、18。2%;沿渤海西部诸河、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鸭绿江流域的浑江口以上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比例分别为12。2%、11。5%、11。1%;辽河柳河口以上和浑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比例分别为9。2%、8。0%;辽河柳河口以下及其他占全省流域面积较小的流域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比例共计为4。3%。全省径流深地区分布不均匀程度比降水大。鸭绿江是径流的高值区,辽宁省境内鸭绿江流域平均径流深533。5mm,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沿黄渤海东部诸河316。4mm,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径流深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浑河、太子河及大辽河和丰满以上。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有东辽河、西辽河、辽河干流、沿渤海西部诸河和滦河山区,径流深均在150mm以下,老哈河是辽宁省径流量的低值区,径流深平均27。3mm,只有平均水平的13%,鸭绿江流域径流深是它的20倍。

(2)行政分区

按市级行政区划分,丹东市地表水资源量最大,84。43×108m3,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27。9%;大连、本溪、抚顺市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10。7%、10。7%、10。1%;鞍山、铁岭、葫芦岛市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8。1%、6。6%、6。0%;其他市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较小,比例均在5%以下。从径流深来看,丹东市径流深最高,平均径流深574。3mm,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其次是本溪385。1mm。径流深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大连、鞍山、抚顺;其余各市均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沈阳、锦州、朝阳、盘锦、阜新径流深小于100mm,阜新最低,平均46。7mm,水量只有平均水平的22%左右。

2。地表水资源量变化分析

把1956~2000年,分成1956~1979年、1980~2000年两个时间段,1956~1979年全省平均年径流量316。7×108m3;1980~2000年全省平均年径流量286。25×108m3,后21年的全省平均径流量比前24年有所减少。分析年径流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降雨偏少

辽东沿海和辽西沿海降雨减少百分比较大,最多减少12。3%,凡是降雨减少多的流域径流量减少幅度也大。

(2)地下水开采影响

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逐年增大,据分析各流域的用水都是逐年增大的,特别是地下水的用水所占比例很大。根据1980~2000年统计计算,柳河平均每年用地下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是35。5%,大清河62。3%,大凌河71。5%,绕阳河达到85。1%。地下水用水量的增加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包气带增厚,降雨后补给包气带的水量增大,这部分水最终耗于蒸发。地下水位降低,使地下库容增大,降雨入渗系数增大,即补给地下水量增大。经分析,辽宁省平原区地下水位1980~2000年平均降深达1m。

(3)水保措施的变化

水保措施的增加使水的水平运动减少,即地表径流减少,垂向运动增加,即蒸发和下渗增加。以柳河为例,1983年,柳河列为全国八大重点治理区之一。经过10年治理,柳河水土流失有很大改观,使河流的泥沙和径流都有所减少。柳河重点治理区在阜新市境内所辖总面积1255。04km2,有水土流失面积805。4km2,1983年以前治理了202。6km2。1983年开始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治理面积为732。33km2,共计62个小流域。10年累计治理面积701km2,保存治理面积564km2,经过10年治理,使河流的泥沙和径流都有所减少。

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经计算,全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66。55×108m3,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55%。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浑河、柳河口以上可利用量比例最大,分别占地表水资源量的66%、64%、60%,柳河口以下最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40%。

(二)地下水资源量

1。地下水资源量及分布

全省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全省的地下水资源量。以1980~2000年平均值作为近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得到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24。68×108m3。

(1)流域分区

辽河柳河口以上的地下水资源量最多,为24。13×108m3,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19。4%;太子河及大辽河、沿黄渤海东部诸河、浑河、沿渤海西部诸河、辽河柳河口以下地下水资源量分别占全省资源量的14。5%、13。9%、13。4%、12。7%、11。0%;鸭绿江浑江口以上、以下,分别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5。9%、7。9%;其他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共占全省的1。4%。

(2)行政分区

沈阳市地下水资源量占全省的比例最大,为22。53×108m3,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18。1%;其次为丹东市,占全省的13。4%;铁岭、鞍山、辽阳、锦州、抚顺、大连、本溪、朝阳等市,地下水资源量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9。4%、8。6%、7。7%、7。1%、6。0%、5。7%、5。6%和5。4%;其他葫芦岛市、阜新市、营口市和盘锦市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特别是盘锦市,由于咸水区面积较大,计算面积小,地下水资源量最少,所占比例仅为1。3%。

2。地下水可开采量及其分布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与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之和为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经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1。47×108m3。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地下水可开采量主要集中于平原区。评价面积不到全省面积20%的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占到了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近78%,而占全省评价面积80%多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仅占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的22%,这一现象在流域分布上均表现得极为明显。

(1)流域分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