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亲爱的读者:
当你们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正与你们一样,注视着那个名叫“洛雨”的女孩一步步走向她的命运。创作这个故事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重塑。
我必须要告诉各位:塑造洛雨这个角色的过程,远比我想象中艰难。
在动笔之前,我曾满怀信心地开始搜集资料,却很快陷入了困境——关于女性缉毒警察的一手资料少之又少。那些能被公开提及的事迹,往往只有两种:无名无姓的代号,或是已经牺牲、三代以内再无直系亲属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得以见光,只因不再担心家人会遭到报复。
而且一般在缉毒警察死后,为了不让那些毒贩因为警察的名字而调查到他的家人,所以缉毒警察可能是没有墓碑的,可能在死后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情况…
这种沉默本身,就是最震耳欲聋的真相。
我们的国家并非没有毒品交易的存在,而是有一代又一代的缉毒警察,用生命筑起了防线。据不完全统计,缉毒警察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30多岁。每年有超过300名缉毒警察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而他们的故事,绝大多数永远不会被公众知晓。
没有人知道,那些潜入犯罪集团内部的卧底警察,在每一个无法安眠的深夜里,承受着怎样的心理压力;没有人知道,当毒贩的刀架在脖子上时,他们是如何守住秘密的;更没有人知道,那些没能等到黎明到来的勇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历了怎样的折磨。
而女性缉毒警察,尤其是卧底,更是这个群体中最为特殊的存在。她们往往需要以更为隐蔽、更为复杂的方式开展工作,承受着男性同行难以想象的压力与风险。
洛雨的原型之一,是那位在网上流传的“杨欣欣”——一位为了保护卧底同志安全撤离而被捕,最终遭受非人折磨直至牺牲的女警。尽管关于她的故事,网络上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但我想说的是:真与假,在这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无数个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里,一定有无数个“杨欣欣”真实地存在过、战斗过、牺牲过。
真真假假的背后,是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姓名的英雄,用血肉之躯守护着我们的平静生活。我们被保护得太好,以至于常常忘记了,这份宁静从何而来。
在构思洛雨的故事时,我曾多次问自己:我有权利去虚构她们的痛苦吗?我有资格用文学的手法去再现那些撕心裂肺的抉择吗?我真的可以用一本书就轻轻去概括他们的遭遇吗?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记得,也许就是最好的致敬。哪怕只是以虚构的方式,以我们觉得最轻描淡写的方式,让我们更直观的能去感受到他们付出的方式。
因此,我创造了洛雨——她有着让人觉得很是恶劣的背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恶劣,在幼年亲身见识过毒品危害,才会塑造起更令人直观看见的对毒品发自内心的恨。她明知危险却义无反顾;她会在深夜里想念母亲却不敢联系;她会害怕,但从不退缩,因为虚构的背景中有让她痛之入骨的遭遇,让她知道这个世界上需要很多义无反顾的人付出。
也许这样的经历不是缉毒警会有的,但你们想想看,没有这样的经历,却能做到比她更坚决!更舍命的守护!该是如何的伟大?!她是千千万万缉毒警察的缩影,是那些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英雄们在文学世界中的代言人。
至于男主角江游,在故事的这个阶段,我尚未完全确定他的原型。他可能是那些长期潜伏的卧底,可能是与毒贩周旋的侦查员。无论如何,他都将承载另一部分缉毒警察的故事与精神。待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清晰时,我一定会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
我深知,无论我如何努力,笔下的故事都无法完全还原现实的残酷与壮烈。那些真正的英雄所经历的,远非文字所能尽述。但倘若这个故事,能让多一位读者了解到缉毒警察的付出;倘若这些虚构的情节,能让大家在享受和平生活时,想起那些为我们遮风挡雨的身影;倘若洛雨的命运,能唤起更多人对毒品危害的警觉和对缉毒工作的支持——那么,这一切的创作艰难,都值得,故事尚未开始,但我不得不在这里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
在这个故事里,你们将看到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交织,看到信念与欲望的搏斗,看到爱与牺牲的意义。而我最希望的,是你们能在合上书本后,在心中为那些无名的英雄,留有一份敬意与怀念,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并传播云南的三生教育。
他们不需要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需要知道——有这样一群人,在为我们的拼死拼活着。
——你们的作者,于一个宁静的夜晚写下这些文字。
2025。11。11
幕雨怀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