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柳如是别传为何看不懂 > 第五章 复明运动05(第1页)

第五章 复明运动05(第1页)

第五章复明运动05

寅恪案:道隐论牧斋编《列朝诗集》,其主旨在修史,并暗寓复明之意,而论诗乃属次要者。就寅恪所见诸家评《列朝诗集》之言,唯澹归最能得其款要。萧孟昉所抄,当与今传世之钱陆灿本相同,皆不加删削,悉存牧斋之旧文者。偶检《牧斋尺牍(中)·与陆勅先九通》之七云:

承示娄东顾君论文书序,深讶其胸次繁富,识见超越。又复记存衰朽,不惜告之话言,赐以箴砭。其用意良厚,惜乎仆已灰心空门,拨弃文字,向所撰述,流布人间者,不特味同嚼蜡,抑且贱比土梗,不复能扳附当世俊贤,相与拈弄翰墨,而上下其议论也。《列朝诗人小传》得加删削,幸甚。然古之神仙,但有点铁成金者。若欲点粪溲为金银,虽钟、吕不能,吾恐其劳而无功也。聊及之,以发足下一笑耳。日来从事《华严疏钞》,谢客之禁甚厉,虽足下相过,亦不能数数延见。辄书此以道意,不悉。

至《列朝诗集》论诗之语虽多,兹以非本文之范围并主旨所在,故概从省略。读者可取原书观之,不须赘引。惟择录牧斋之文一二于下,以其言及陈子龙、李雯、黄淳耀,而此三人与河东君直接间接皆相关涉,饶有兴趣也。

《有学集》四七《题徐季白诗卷后》云:

《牧斋尺牍(中)·与毛子晋四十六通》之四十五云:

蕴生诗自佳,非午溪辈之比。(寅恪案:“午溪”指元陈镒而言。镒有《午溪集》。可参《四库提要》一六七。此集为孔旸编选,刘基校正。牧斋盖以孔旸目子晋,而自比于刘基也。)须少待时日,与陈卧子诸公死节者并传,已有人先为料理矣。其他则一切以金城汤池御之。此间聒噪者不少,置之不答而已。

又,关于《列朝诗集小传》,复有《正钱录》一书,不得不略述之于下。

钱陆灿《汇刻列朝诗集小传序》略云:

〔康熙〕八年冬,汪钝庵〔琬〕招余,与计甫草〔东〕、黄俞邰〔虞稷〕、倪闇公〔灿〕夜饮,论诗于户部公署。(寅恪案:“户部公署”指江陵西新关署。盖是时尧峰正榷此关税务也。见《清史列传》七十《文苑传·汪琬传》。)出其集中有《与梁侍御〔日缉〕论吴氏?正钱录?》书(此书见《尧峰文钞》三二)。钱则心知其为牧斋公,未知吴氏何人也。比余去金陵,馆常州董侍御易农〔文骥〕家。易农为余言,吴氏名殳,字修龄,工于诗,深于禅,其雅游也。(寅恪案:吴氏一名乔。其事迹及著述,诸书所载,颇亦不少,但光绪续修《昆新两县合志》三四《人物·游寓门·吴殳传》,似较详备。读者可取参阅也。)遂就求其是录观之,大抵吴氏之论文,专主欧苏,故讥弹《诗集传》,不遗余力,亦不知吴君盖有为言之。一时走笔,代宾戏、客难,驳正若干条。驳正者,驳其正也。(寅恪案:陆灿驳正之文共六条,兹不备引。读者苟取湘灵全文观之,则知修龄所正牧斋之言,皆吹毛求疵者也。)当是时,余犹未识吴君也。十七年,始与君会于东海尚书相国之家。(寅恪案:“尚书”指徐乾学,“相国”指徐元文。)易农适亦以事至,置酒相欢也。君慨然曰:“曩殳以诗文谒牧斋公于虞山,不见答。不平之鸣,抨击过当,亦窃不意公等议其后矣。”易农曰:“无庸。是书具在,窃虞学者之择焉而不精,存吴氏之正,则读书家之心眼日细。又虞学者之语焉而不详,存钱氏之驳,则著作家之风气日上。”一时以为笃论。

云间蔡练江澄《鸡窗丛话》云:

钝翁太史好排斥前辈,而于虞山尤甚。一日其密友吴江计孝廉东谓之曰:“我昔登泰山顶,欲遗矢,若下山有四十里之遥,不可忍,遂于岩畔溺焉,而泰山不加秽也。”汪知其刺己,跳跃谩骂,几至攘臂。

吴乔《围炉诗话》六论陈卧子《明诗选》,推崇牧斋甚至。如:

献吉高声大气,于鳞绚烂铿锵,遇凑手题,则能作壳硬浮华之语以震眩无识。题不凑手,便如优人扮生旦,而身披绮纱袍子,口唱大江东去。为牧斋所鄙笑,由其但学盛唐皮毛,全不知诗故也。

嘉定以震川故,文章有唐叔达诸公。常熟以牧斋故,士人学问都有根本,乡先达之关系,顾不重哉?

宏嘉诗文为钱牧斋、艾千子所抨击,丑态毕露矣。以彼家门径,易知易行,便于应酬,而又冒班马盛唐之名,所以屡仆屡起。

《全唐诗》何可胜计,于鳞抽取几篇,以为唐诗尽于此矣。何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而盗择(攫?)升斗,以为尽王家之蓄积哉?唐人之诗工,所失虽多,所收自好。卧子选明诗,亦每人一二篇。非独学于鳞,乃是惟取高声大气,重绿浓红,似乎二李者也。明人之诗不工,所取皆陈浊肤壳无味之物。若牧斋《列朝诗》早出,此选或不发刻耳。

于鳞仿汉人乐府为牧斋所攻者,直是笑具。(寅恪案:此条可参《春酒堂诗话》,论李于鳞改古诗“枕郎左边,随郎转侧”之“左”为“右”条。)

等条,皆是其例(并可参同书三论高棅《唐诗品汇》引牧斋之说条)。修龄之《正钱录》,乃正牧斋《列朝诗传》中,其文不合于欧、曾者。若论诗之旨,则全与牧斋相同。特标出此点,以免世人言《正钱录》者之误会。复次,牧斋之编《列朝诗集》,其主旨在修史,论诗乃属次要者。据上所引资料已足证明。兹并附述牧斋与朱长孺鹤龄注杜诗一重公案于此,以其亦与史事相关也。

《新唐书》二百一《文艺上·杜审言传》附甫传赞曰: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牧斋笺注《杜工部集》首载《诸家诗话》引《古今诗话》一事云:

章圣(指宋真宗)问侍臣:“唐时酒每斗价几何?”丁晋公(指丁谓)奏曰:“唐时酒每斗三百文。”举杜诗以证。章圣大喜曰:“杜甫诗自可为一代之史也。”

可知牧斋之注杜,尤注意诗史一点,在此之前,能以杜诗与唐史互相参证,如牧斋所为之详尽者,尚未之见也。至其与朱长孺之争论,以资料过烦,又非本文之主旨,故不必备述。仅录《牧斋尺牍(中)·与遵王三十通》之二十三于下,以见一斑。(可参《牧斋尺牍(上)·与朱长孺三通》之二)文云:

《杜笺》闻已开板,殊非吾不欲流传之意,正欲病起面商行止。长孺来云:“松陵本已付梓矣。”缪相引重,必欲糠粃前列,此尤大非吾意。再三苦辞,而坚不可回,只得听之。仆所以不欲居其首者,其说甚长。往时以《笺本》付长孺,见其苦心搜掇,少规正意,欲其将《笺本》稍稍补葺,勿令为未成之书可耳。不谓其学问繁富,心思周折,成书之后,绝非吾《笺》本来面目。又欲劝其少少裁正,如昨所标举云云。而今本已付剞劂,如不可待,则亦付之无可奈何而已。晚年学道,深知一切皆空,呼牛呼马,岂惮作石林替身。以此但任其两行,不复更措一词。若《笺本》已刻,须更加功治定。既已卖身佛奴,翻阅《疏钞》,又欲参会《宗镜》,二六时中,无晷刻偷闲。世间文字,近时看得更如嚼蜡矣。杜注之佳否,亦殊不足道也。或待深秋初冬,此刻竣事,再作一序,申明所以不敢注杜与不欲流传之故,庶可以有辞于艺林也。昨石公云“义山注改窜后,又有纰缪许多”云云。彼能为义山功臣,独不肯移少分于少陵乎?治定之役,令分任之,何如?热毒欲死,挥汗作字,阅过毁之。

足见牧斋初意本以所注杜诗尚未全备,欲令长孺续补成之。后见长孺之书,始知其反客为主,以己身之著作为已陈之刍狗,故痛恨不置,乃使遵王别刊所著,与朱书并行。前于第三章论宋辕文上牧斋书,曾详引朱长孺致梅村书,朱氏此札作于牧翁身后,虽力排辕文之谬说,持论甚正,但亦阴为己身辩护前此注杜诗袭用牧斋旧作之故也。今《梅村家藏稿》中未见关涉长孺此书之文,不知是否骏公置之不答,抑或后来因涉及牧斋,遂被删削耶?考乾隆三十四年后,清廷禁毁牧斋著述,《梅村集》虽撤去牧斋之序,可以流通。颇疑其诗文中仍有删去与牧斋有关之篇什不少。如今《梅村家藏稿》内,未见有挽钱悼柳之作,殊不近事理。或因清高宗早岁所撰《乐善堂全集》,曾赋题《吴梅村集诗》,赞赏备至,倘《梅村集》内复发见关涉称誉牧斋之作,则此独裁者将无地自容。岂当日诸臣及吴氏后人,遂于《家藏稿》中删削此类篇什,借以保全帝王之颜面欤?久蓄此疑,未敢自信,特附于此,以俟更考。

复次,朱长孺《愚庵小集十·与李太史□□论?杜注?书》略云:

《杜注》刻成,蒙先生惠以大序,重比球琳,子美非知道者,此语似唐突子美。然子美自言之矣,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此语正可与子美相视莫逆于千载之上也。《杜诗注》错出无伦,未有为之剪截而整齐之者,所以识者不能无深憾也。近人多知其非,新注林立,尽以为子美之真面目在是矣。然好异者失真,繁称者寡要,如“聊飞燕将书”乃西京初复,史思明以河北诸州来降,故用聊城射书事。今引安禄山降哥舒翰,令以书招诸将,诸将复书责之。此于收京何涉也。“豆子雨已熟”,本佛书,譬如春月下诸豆子,得暖气色寻便出土。伪苏注以豆子为目睛,既可笑矣。今却云赞公来秦州,已见豆熟。夫“杨枝”用佛经,“豆子”亦必用佛书。若云已见豆熟,乃陆士衡所讥挈瓶屡空者,子美必不然也。“旷原延冥搜”原出《穆天子传》,今妄益云原昆仑东北脚名,此出何典乎?“何人为觅郑瓜州”,瓜州见张礼《游城南记》。今云郑审大历中为袁州刺史,审刺袁州,安知不在子美没后乎?地理山川古迹,须考原始及新、旧《唐书》,《元和郡县志》,不得已乃引《寰宇记》《长安志》以及近代书耳。“春风回首仲宣楼”应据盛弘之《荆州记》甚明。今乃引《方舆胜览》高季兴事。季兴五代人也。季兴之仲宣楼岂即当阳县仲宣作赋之城楼乎?以上特略举其概。他若黄河十月冰,三车肯载书,危沙折花当诸解皆凿而无取。虽其说假托钜公以行,然涂鸦续貂,贻误后学,此不可以无正也。

寅恪案:长孺此札有数问题。一为朱氏《杜工部诗辑注》付印之时间。二为此札是否拟作。三为李太史究为何人。兹分别略论之。

一、《牧斋尺牍(中)·与遵王》札共为三十通。其第二一通至第三十通皆关于注杜之事,前已略引。其中屡有言及钱、朱二《注》开版事。但不知何故,于康熙三年甲辰牧斋逝世之前,两书俱未曾全部付梓。今据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朱鹤龄《杜工部诗辑注》观之,卷首补钞钱谦益序,后附牧斋手札云:

《杜注》付梓,甚佳。但自愧糠粃在前耳。此中刻未必成,即成,不妨两行也。草复。

其后又有朱鹤龄《附记》云:

愚素好读杜,得蔡梦弼《草堂本》点校之,会粹群书,参伍众说,名为《辑注》。乙未(顺治十二年)馆先生家塾,出以就正。先生见而许可,遂检所笺吴若本及九家注,命之合钞,益广搜罗,详加考核,朝夕质疑,寸笺指授,丹铅点定,手泽如新。卒业请序,箧藏而已。壬寅(康熙元年)复馆先生家,更录呈求益。先生谓所见颇有不同,不若两行其书。时虞山方刻《杜笺》,愚亦欲以《辑注》问世。书既分行,仍用草堂原本,节采笺语,间存异说。谋之同志,咸谓无伤。是冬馆归,将刻样呈览,先生手复云云。见者咸叹先生之曲成后学,始终无异如此。今先生往矣。函丈从容,遂成千古,能无西州之痛。松陵朱鹤龄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