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宋神宗去世,儿子宋哲宗即位。在苏轼的极力推荐下,秦观两年之后入朝参与国史编纂。
宋哲宗继位时年幼,由祖母高太后主政。高太后反对王安石变法,重用旧党。旧党之中,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与以程颢为代表的“洛党”关系极为紧张,秦观因此多次遭到“洛党”官员的迫害,倍受打击。几年后,苏轼入朝获得重用,秦观的处境好转,与黄庭坚等人同时担任史官,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三年后,宋哲宗亲政,支持新法,将旧法支持者全部赶出京城。秦观作为苏门学士,连遭贬谪,最终来到雷州(今广东省湛江市)。
宋徽宗继位后,将被贬官员召回,秦观也在其中。当时秦观年事已高,路过滕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时,游览华光亭,对身边的人说起自己梦中作的词,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水刚送过来,秦观已经面带微笑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秦观因为仕途坎坷,所作词风格含蓄隐丽,清冷孤寂,他善于表达无奈愤懑之情,善于创作慢词,成为宋朝婉约派的重要词人之一。
书法大家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fú),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火正后人等,襄阳府(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法理论家,和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是北宋开国功臣米信的后人,自幼就对书法非常感兴趣,七岁开始学习,师从襄阳书法家罗让;十岁开始写碑刻,临摹苏轼的字帖,有人称赞他的书法开始有唐代书法家李邕(yōng)的风范。
十七岁时,米芾跟随母亲阎氏来到京城汴京,阎氏进宫服侍高皇后。等到宋神宗继位,念在阎氏服侍母亲有功,授予米芾校书郎一职,负责典籍校对,米芾从此进入官场。
米芾的仕途不温不火,无论在地方还是朝中,都只是普通官员。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书法、绘画的研究和创作上,不断临摹名家作品,以至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米芾并没有就此止步。
三十二岁那年,米芾以晚辈的身份拜访苏轼,苏轼建议他学习晋人的书法。于是米芾潜心魏晋,收集了不少法帖,就连书斋名称都改为“宝晋斋”。据说,今天流传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名帖《中秋贴》,就是米芾临摹的。因为米芾学习的名家太多,成了大家的笑柄,但他不以为意,自嘲为“集古字”,终于精通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尤其以行书最佳。
即便如此,米芾还是继续苦练。他晚年曾在《自叙》中说:“我一天不写字,就觉得思维滞涩,马上想到古人练习书法,从来没有半刻不写字的。”终于,米芾在五十岁时,找到自己的书法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这时,酷爱艺术的宋徽宗即位,任命米芾担任书学博士,后来又让他担任书画学博士,专职创作和培养学生。
除了沉迷书法,米芾也喜欢绘画,他的画作独具特色,题材广泛,尤其精通山水和竹石。米芾钟爱江南的山水,独创“米氏云山”的技法,将水乡烟云的瞬息万变,用水墨描绘得含蓄空灵。后来,他的儿子继承父法,使得这个画派进一步发展。
米芾还以痴迷怪石而闻名。他曾经见到一块奇丑无比的石头,立即整理衣冠,和这块怪石结拜为兄弟,称呼怪石为兄,在当时成为笑柄,但他自得其乐。
1107年,米芾在淮阳军[今江苏省邳(pī)州市]担任知军,病逝在任上,终年五十七岁。米芾由于痴迷自己的爱好无法自拔,以致行为癫狂,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米颠”。
【原文】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bǐ)前史官分居畿(jī)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摘自《宋史?卷四百四十四》
【译文】章惇、蔡卞和他们的同党弹劾《神宗实录》有很多诬罔之处,让之前的史官分别住在京城周围的县城等待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没有得到验证。紧接着院吏考核审阅,都有依据,剩余的不过三十二件事情。黄庭坚记载“用铁龙爪治理黄河,就如同儿戏一般”,到这时被第一个盘问。
词语积累
一日千里:一天跑一千里。形容马跑得很快。比喻进步很大,发展得很快。
衣不解带:带,腰带。指日夜辛劳,无法脱衣睡觉。常形容照顾病人,或者十分辛苦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