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文苑列传(第1页)

文苑列传(第1页)

文苑列传

宋朝从立国之始,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文人地位崇高,造就了文化的鼎盛,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宋史?文苑列传》多达七卷,共收录九十多位文人。本书选择黄庭坚、秦观、米芾(fú)为代表。

“江西诗派”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乳名绳权,号山谷道人,洪州府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江西诗派”开山鼻祖,与张耒(lěi)、晁(cháo)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的远祖是西汉著名循吏黄霸,从汉代以来,家族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有名的望族。仅宋一朝,黄氏家族就出了四十八位进士,后世称他们居住的双井村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黄庭坚满周岁时,家里按习俗安排“抓周”,他抓到一支毛笔不肯放下。父亲非常高兴,说:“我们黄家又出了读书种子。”父亲翻阅古籍,看到唐尧时期名臣皋陶(yáo)字庭坚,于是以此为名,希望儿子将来可以为国效力。

黄庭坚从小十分聪明,书籍诵读几遍,就能背下来,舅舅李常非常喜爱他。父亲去世后,李常指导黄庭坚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前人与今人的诗文,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不愿意增加百姓负担。当时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地方官员为了迎合,经常烦扰百姓。黄庭坚在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担任县令,坚持简易行政,办事的小吏失去了营私门路,很不高兴。黄庭坚说:“做官不要害怕事情繁重,做小吏一定要清心寡欲。”因此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黄青天”。

黄庭坚仰慕大文豪苏轼,在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担任教授时,将自己的诗歌寄给苏轼,苏轼读罢,认为他的诗文卓然独立,世上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好的作品,黄庭坚因此声名鹊起。两人互相唱和,研讨诗文创作。

不久,苏轼被政敌陷害,因“乌台诗案”被关进监狱,很多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唯有黄庭坚不顾人微言轻,为苏轼鸣不平,也受到处罚。

几年后,黄庭坚与苏轼在京城首次见面,相处了三年多时间,结下深厚友谊。有人曾经统计,这三年间两人的唱和(hè)之作,就有一百多篇,而且格调相近,志趣相投。从此,黄庭坚的诗文和书法,都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世人开始以“苏黄”并称。但黄庭坚始终以晚辈自居,无论苏轼被贬,乃至去世,他都执弟子礼,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宋哲宗即位后,黄庭坚得到宰相司马光的推荐,校定《资治通鉴》,后来参与编撰《神宗实录》。几年后,黄庭坚的母亲生病,他衣不解带,日夜伺候,每天都亲自为母亲清洗便盆,留下了“涤亲溺器”的典故,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黄庭坚的母亲病逝,他守孝三年,然后回到朝廷担任史官。这时,宋哲宗已经亲政,重用新法大臣章惇(dūn)等人。新党执政后,开始打压反对变法的官员。黄庭坚因为曾经获得司马光的举荐,被视为旧党。

章惇等人认为他编纂的《神宗实录》有很多内容缺乏依据,不断盘问他。黄庭坚据实作答,毫不退让,被罚往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安置。

从此之后,黄庭坚的仕途非常坎坷,但他毫不为意,依然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西南地区的数年里,他兴办学校,教授弟子,研究书法和诗歌,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行书、草书、楷书技艺都进入新境界。

宋徽宗继位后,黄庭坚短暂恢复官职,很快被贬黜到宜州(今广西省河池市),1105年病逝于此,终年六十一岁。

婉约派词人秦观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军(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著名词人。

秦观从小博览群书,豪气干云,胸怀大志,善于写词作文,喜欢谈论军事,兴趣广泛,在江南各地到处游历。

秦观三十岁时,苏轼担任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知州。他仰慕苏轼的文采,得知消息后立刻前往拜谒,写下《黄楼赋》。苏轼读罢,认为秦观有屈原、宋玉的才情,大为赞赏。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发奋读书,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秦观两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有些心灰意冷,苏轼专门写信鼓励,并向前任宰相王安石推荐他。王安石称赞秦观的诗歌风格清新,堪比鲍照、谢(tiǎo)。秦观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下,于1085年考中进士,开始担任地方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