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天列传
何承天(370—447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宋著名学者、天文学家。
性情刚烈的多面型人才
何承天五岁丧父,母亲是东晋著名学者徐广的妹妹,聪明博学,因此负责他的启蒙教育。
在母亲和舅舅的教导下,何承天从小就涉猎经史百家,博学多才。他长大后跟随在益阳县(今湖南省益阳市)当县长的叔父,开始步入仕途。
东晋末年,何承天在地方担任参军一职,当时各地叛军四起,何承天为了避祸,辞职回到益阳。
宋武帝刘裕起兵后,何承天奉命和宋武帝取得联系,被任命为县令,没过多久回到京城,在将领刘毅手下担任代理参军。
任职期间,何承天严格遵守国家法令。有一次,刘毅出行,正巧一个县令用弓箭射鸟,误中刘毅手下执勤将领。刘毅大怒,想要杀了这个县令,何承天认为县令并非故意,而且没有造成伤亡,罪不当死,只需要惩戒即可。他拿出国家法令,援引汉文帝的例子,据理力争,县令最终被从轻发落。
宋武帝继位后,何承天入朝任职,因为博学多才,获得重用,参与制定朝堂礼仪。宋武帝死后,顾命大臣谢晦因为拥立宋文帝有功,被任命为荆州都督。他知道何承天的才能,请求将何承天调到自己的辖区,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宋文帝登基后,为了巩固权力,借故诛杀了另一位顾命大臣傅亮。和傅亮一同参与废立的谢晦深感不安,想要起兵谋反。
他和何承天商议,何承天说:“你以一个州的军事力量对抗国家,一定不行,需要寻找外援,这是上策。你派遣心腹将领驻守义阳县(今河南省信阳市),亲率大军和朝廷决战,如果败了则从义阳逃到北方,是下策。”
谢晦不想离开自己的大本营荆州,拒绝何承天的建议,最终被朝廷击败。何承天没有逃跑,主动向朝廷自首。宋文帝赦免了他的罪行,将他调回朝中任职。
何承天才能出众,博学多才,性格刚烈自负,和朝中大臣关系非常紧张。权臣殷景仁对他十分不满,借故把他贬为地方官。
何承天在地方任职期间,性格依然没有太多改变,被人抓到把柄,逮捕入狱,没过多久遇到大赦得免。
439年,何承天再次回到朝廷,负责编纂国史。当时何承天年事已高,身边的人大多数年轻有为,嘲讽他为“奶妈”,何承天非常生气地说:“凤凰也生了九个孩子,我当你们的奶妈有问题吗?”宋文帝知道他的脾气,为他安排了其他岗位,但依然负责编写史书。
几年后,皇帝想任命何承天为吏部侍郎,偷偷告诉了他,何承天不小心泄露了这件事,因此被贬为庶民,最终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八岁。
何承天对天文学有很深的研究,他继承了舅舅徐广四十多年对日月五星的观测记录与研究资料,自己又接着观测了四十多年,最终制定了一部新历法,后世称为《元嘉历》。
这套历法更精确地测量了周天的度数和两极的距离,并将圆周率精确至3。1429,成为宋齐两朝通行的历法,直到梁朝时,才被祖冲之的《大明历》取代。
何承天对军事也有独到见解,宋文帝后期,北魏屡次南侵,何承天献上《安边论》,对稳定国家边境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宋史》编纂者沈约全文抄录《安边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何承天学识渊博,涉及经史、历法、法律、军事、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而且都有所建树,是一个综合型人才。
宋文帝知道他的能力,也了解他偏激刚烈的脾气,经常告诫其他人说:“一定要注意何承天的脸色,要是他不高兴了,千万不要再多说话。”
【原文】承天博见古今,为一时所重。张永尝开玄武湖遇古冢,冢上得一铜斗,有柄。文帝以访朝士。承天曰:“此亡新威斗。王莽三公亡,皆赐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内。时三台居江左者,唯甄邯(zhēnhán)为大司徒,必邯之墓。”——摘自《南史?卷三十三》
【译文】何承天广泛地涉猎古今,被当时的人推重。张永曾经在开凿玄武湖时遇到了古墓,在古墓里得到一个铜斗,有手柄。宋文帝拿着这个铜斗询问朝臣。何承天说:“这是已经灭亡的新朝的威斗。新朝皇帝王莽手下的三公死后,都会赏赐这种铜斗。一个放在坟墓外面,一个放在墓室里面。当时位列三台的大官住在江南的人中,只有甄邯当了大司徒,这一定是甄邯的坟墓。”
词语积累
绳之以法:绳,准则,法度。以法律为准绳,交由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