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鲍照列传(第1页)

鲍照列传(第1页)

鲍照列传

鲍照(约416—466年),字明远,祖籍东海郡(今山东省郯城县),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南朝宋著名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

承前启后的诗歌大家

鲍照出生于一个低级士族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困,靠种地维持生计。鲍照从小精研诗歌写作技巧,希望长大后凭借诗文踏上仕途。他不满二十岁就离开家乡,四处游览山水风光,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歌。这一阶段的作品大多抒发人生感慨,表达对社会生活以及怀才不遇的不满,其中以《拟行路难十八首》最为出名。

鲍照得知临川王刘义庆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很多文人墨客,便想毛遂自荐。当时,刘义庆在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任职,鲍照准备献诗言志。

一些人对他说:“你身份低微,不要贸然觐见,以免冲撞了大王。”鲍照很生气,说:“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才默默无闻。真正的大丈夫,怎么能让世人分不清兰花和艾草,隐藏自己的本领,整天和燕雀在一起呢?”于是不顾劝阻,带着诗文谒见刘义庆。刘义庆读罢鲍照的诗,非常惊奇,赠送他二十匹名贵绸缎,并提拔他做官,从此鲍照踏上仕途。

为了答谢刘义庆的知遇之恩,鲍照一直跟随他到各地任职,参与《世说新语》等作品的编纂工作。

在此期间,鲍照游历大好河山,广交朋友,获得很多灵感,写下大量诗歌。几年后,刘义庆去世,鲍照悲痛欲绝,为他服丧三个月,然后请求辞官,过了一年才再次出仕。

第二次踏上仕途的鲍照继续进入诸侯王的幕府,周游于达官贵人之间,不断写诗,名声越来越大。几年后,宋文帝被儿子刘劭杀死,朝局陷入混乱,鲍照逃出京城投靠宋孝武帝,并跟随起兵讨伐刘劭。

动乱平定之后,鲍照非常高兴,写出《中兴歌十首》来赞美宋孝武帝,得到认可,宋孝武帝让鲍照负责在朝廷起草诏令。

宋孝武帝喜欢文学,经常说自己的文章无人能及。鲍照知道皇帝的心思,于是故意写一些浅白粗俗的文字,避免皇帝嫉妒,影响仕途。当时人们不明白其中缘由,误以为鲍照已经才尽。

鲍照看到宋孝武帝大肆迫害皇室宗亲,便写出《采桑》一诗来表达不满。宋孝武帝知道后十分生气,将鲍照贬为地方官,并限制他的行动自由。三年后,限制解除,心灰意冷的鲍照来到临海王刘子顼幕府担任参军,于是后世也称鲍照为“鲍参军”。

宋孝武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子业即位,是为宋废帝。宋废帝杀戮大臣诸王,引发朝政混乱。宋明帝杀死宋废帝刘子业,自立为帝。因为宋明帝得国不正,皇族子弟刘子勋起兵造反,刘子顼也参与其中。不久,刘子顼兵败被杀,鲍照也死于乱军之中,终年五十一岁。

鲍照凭借诗歌,在达官贵人之间徘徊,寻求入仕、晋升的机会。因此,他的诗歌风格不得不满足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多样性。有些诗歌有建安风骨的刚健,有些诗歌有山水诗歌的灵动,有些诗歌词语华丽,后世认为这是“宫体诗”的源头。鲍照可以熟练地驾驭乐府诗,五言、七言等多种形式的诗歌,而且都有名篇佳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大诗人。

【原文】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摘自《南史?卷十三》

【译文】开始,鲍照曾经拜谒刘义庆,不被知晓,想要献出自己的诗歌表达志向,有人制止他说:“你的地位还很卑微,不可以轻易忤逆大王。”鲍照勃然大怒,说:“千年以来,默默无闻不被知晓的英才异士怎么数得过来?大丈夫怎么能这样蕴藏自己的智慧,使世人分不清兰花和艾草,整天碌碌无为,和燕雀相伴呢?”于是献诗,刘义庆对他的诗感到惊奇。

词语积累

鄙言累句:鄙言,浅显的言辞。指文章语句粗浅,不精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