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雍(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赵国第六代君主,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死后谥号武灵王。
赵雍的父亲赵肃侯作风强硬,屡屡与周边国家开战。赵肃侯去世,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时年十五岁。周边五国听说了消息,各自派出一万精锐部队参加葬礼,想利用主少国疑,趁机牟利。
赵武灵王面对如此危局,下令全国戒严,各主力部队进入一级戒备,随后马上展开外交攻势,分化五国,成功化解了一场灭国的危机。
赵武灵王执政的第十九年,召见大臣楼缓说:“我们的北边有燕国,腹地有中山国,东边是东胡,西边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如果没有强大的兵力,国家就会灭亡,怎么办呢?我想更改习俗,教导百姓穿胡人服装,练习骑射。”楼缓表示赞同,但其他大臣都不同意。
赵武灵王想到自己的叔叔赵成威望很高,派使者转告他说:“请叔父为国家考虑,穿上胡服,代表贵族听从政令。”赵成没有接受,使者如实禀报。
赵武灵王亲自拜访赵成,说:“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着,礼仪是为了便于行事,因时制宜、进退取舍,都可以灵活一些。叔父说的是世俗的想法,我说的是制止世俗的想法。”又接着分析说:“我国东边和齐国、中山国共享两条河,可没有舟船设施,西边是胡人的边界,但没有骑射装备。没有舟船,拿什么守住河道?没有骑射,怎么防备胡人?改变服装、练习骑射,就是为了防守边界。”
赵成理解了赵武灵王的意思,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赵武灵王正式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又将道理解释给众臣听,招募士兵练习骑射。
不过两年功夫,赵武灵王就训练出一支强劲的骑兵,往东攻占中山国,往北攻占燕国之地,往西攻占胡人之地,设置云中郡、九原郡。
赵武灵王为了专心军事,自称主父,将王位传给次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主父穿上胡服,招收士兵,考察地形,攻占了北方大片土地。
大儿子赵章不满父亲把王位传给弟弟,想要杀弟自立,事情败露,逃到赵武灵王沙丘宫藏起来。赵成等人包围沙丘宫,逼死了赵章,因为害怕赵武灵王秋后算账,便继续实施包围,不允许任何人出宫。赵武灵王无法出宫,三个多月后饿死在宫中。赵成等人确认赵武灵王已死,才向诸侯发布讣告。
赵武灵王开启的胡服骑射改革,极大增强了国力,赵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本次改革也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改革案例之一,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孝成王贪城损国
赵丹(?—公元前245年),嬴姓,赵氏。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国第八代君主。死后谥号孝成王。
赵武灵王死后,赵国虽然整体实力稍弱于秦国,但赵惠文王善于用人,其手下有贤臣名将如赵胜、廉颇、蔺相如、赵奢、乐毅等,在秦赵争霸中,秦国并未占到便宜。
公元前265年,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三年后,秦国进攻韩国,原属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省东南部)被孤立,韩王下令郡守冯亭降秦。冯亭放眼天下,觉得只有赵国有实力与秦国抗衡,就派使者向赵国进献上党十七城。
赵孝成王大喜,大臣赵豹反对说:“秦国对上党志在必得,赵国白白得利,不是好事,秦国不会善罢甘休。”赵孝成王有点犹豫,又舍不得土地,召见赵胜商议,赵胜觉得平白得到十七座城池,是天大的便宜,于是派人接收城池。
秦国怒不可遏,转头攻打赵国。两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境内)对峙三年,赵孝成王不满廉颇持重防守、拖垮秦军的战术,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军战败投降,秦军将四十多万降卒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当时,秦昭襄王已经在位四十多年,而赵孝成王不过初出茅庐,最终为自己的贪心和幼稚付出了代价,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等到赵孝成王的孙子赵迁即位,诛杀名将李牧、司马尚,秦军攻入邯郸,赵王投降。公元前222年,秦军俘虏赵代王赵嘉,赵国彻底灭亡。
【原文】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周舍死,简子每听朝,常不悦,大夫请罪。简子曰:“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摘自《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译文】赵简子有个臣子叫周舍,喜欢直言进谏。周舍死后,赵简子每次临朝听政,常常不高兴,大夫们请求治罪。赵简子说:“大夫们没有罪。我听说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保暖。各位大夫上朝,只听到唯唯领命声,而听不到周舍那种直言争辩声,所以感到担忧啊。”
词语积累
董狐直笔:董狐,晋国的史官。史官董狐根据事实,如实记载赵盾弑君之事。比喻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不遗余力:遗,保留。把所有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一狐之腋: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物品。
谔(è)谔之臣: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比喻说话率真、直言争辩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