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话二十四史谢圣明 > 魏世家(第1页)

魏世家(第1页)

魏世家

《魏世家》记载毕万成为魏氏始祖,发展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到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到被秦国灭亡(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5年),共四百多年的历史。魏国后来迁都大梁(今开封市),也被称为梁国。

文侯百年霸权

魏斯(?—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魏国开国君主,杰出的政治家。死后谥号文侯。

魏氏先祖与周王室同姓,被封在毕,故以毕为氏。晋献公时,毕万立下战功,被封在魏(今山西省芮城县),便以魏为氏,毕万成为魏氏祖先。

公元前453年,晋国列卿赵、魏、韩三家联合,灭掉了实力最强的列卿智氏,趁机将智氏与公室土地瓜分完毕,三卿成为事实上三个独立的王国。其中,赵氏获得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南部的土地,大致由韩氏占中间,魏氏东西各占一部分,国土很分散。魏氏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是西面是秦国,北面是赵氏,东边是齐国,南边是韩氏、楚国,四面皆敌。

公元前446年,魏斯成为魏氏领袖。即位初期,他确定了紧密联合赵氏、韩氏,收拢人才,实施变法,以改变魏国危局的策略。

魏斯听说有个叫段干木的贤才,连夜登门拜访。段干木说:“不做臣子,不能见诸侯。”翻墙躲避。魏斯以上宾之礼对待段干木,每次经过他的住处,都要停车致意,表达诚意。车夫问他为什么,魏斯说:“我只是势力上富有,段干木却是道德上富有。”魏斯的诚心打动了段干木,两人得以相见。这件事传遍诸侯,秦国曾经想进攻魏国,有人劝阻说:“魏君礼贤下士,大家都称赞他的仁德,不能图谋魏国。”

魏斯还拜孔子的弟子、大儒子夏为老师,十分敬重他。一大批贤才追随子夏来到魏国,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魏斯又任用著名军事家吴起为将,往西进攻秦国,连年击败秦军,占领黄河西岸大片土地,设置西河郡。任用名将乐(yuè)羊攻占了中山国,任用西门豹治理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甚至重用狄人翟璜(zháihuáng)担任国相。而这些人才,全都出身平民,无一贵族,魏斯这种不问出身、唯贤是举的方式,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投奔。

时值战国初期,传统的奴隶制正在瓦解,封建制经济蓬勃发展,为了确保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实施变法,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魏斯为了增强国力,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率先任用李悝(kuī)变法。

李悝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能力选拔官员。废除井田制,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确定土地私有,大建水利工程。改革军制,建立武卒制,使得魏国武卒成为战国初期战力最强的军队。实施法治,颁布《法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成为后世历代法典的蓝本。李悝变法成为商鞅变法的标杆,进而影响我国政治两千年。

不过数年,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魏斯为诸侯,是为魏文侯。魏文侯掌权五十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策略,不仅奠定了魏国一百多年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其施政经验,也成为后世历代帝王效仿的对象。

惠王徐州相王

魏(yīng)(公元前400—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魏文侯的孙子,魏国第三任国君。死后谥号惠王,又称梁惠王。

魏文侯去世后,儿子魏武侯即位。武侯自恃国力强大,逐渐改变父亲定下的三晋联合、全力灭秦战略,与赵国闹翻,又先后与楚国、齐国交战,四面树敌;任用吴起灭秦,吴起立功反而遭到猜忌,被迫离开魏国,给了秦国喘息之机;吴起出走之后,魏国贵族趁机掌握大权,又回到了任人为贵的老路。

魏武侯去世后,儿子魏即位,是为魏惠王。这时,魏国依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是列国中的霸主。魏惠王盲目自信,继续错误地执行父亲在位时任人为贵、四面树敌以及破坏三晋联盟的战略。

魏惠王登基十年,分别与韩、赵、齐、秦、宋交战,两次败给秦国,甚至连丞相公孙座都被秦军俘虏。后来,魏惠王重用名将庞涓,打了几次胜仗,不禁产生了错觉,派重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名将田忌、孙膑在桂陵(今地有争议)打败庞涓。

十三年后,魏惠王再次以庞涓为主帅,太子魏申为上将军,出兵攻韩,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孙膑在马陵[今山东省莘(shēn)县境内]打败魏军,魏国精锐尽失,庞涓身亡,魏申被俘,魏国的军事实力彻底衰弱。

秦国经过商鞅十多年的变法,已经强大起来,便联合齐国、赵国进攻魏国,魏国主将公子魏(áng)被俘虏,吴起曾经攻占的秦国土地,全部丧失。魏惠王被迫迁都大梁,以躲避秦国的锋芒,从此丧失了霸主地位。

秦国一直地处西陲,从秦穆公开始,就积极东出,企图与中原各国争霸,被晋国牢牢压制。魏国崛起后,魏文侯更是试图灭掉秦国。现在秦国强势崛起,图谋东出,魏国成为它的绊脚石,不断被秦国进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