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若不是因为当了多年秘书,或许还不知道微笑有多么重要,要养成微笑的习惯又是多么不容易。
笑,父母的赐予,生命的本能,没有人不会笑。笑,开心的表现,快乐的象征,没有人不懂得笑。尤其是微笑,含蓄、宁静、真实、意味深长,故有莞尔一笑、嫣然一笑、回眸一笑的美妙形容,故有因之而生的无数精彩诗句和情感故事。想想,母亲的一朵微笑,有如一束冬日的阳光,多么令人温暖;恋人的一朵微笑,有如一抹带露的花瓣,多么令人沉醉;友人的一朵微笑,有如一阵和煦的春风,多么令人愉悦……
那么,秘书的一朵微笑呢?秘书与微笑,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1)
开始,我并不明白这一点。
我这人生性木讷,沉默寡言,少有笑脸,以致上学时被女同学取笑为“冷血动物”,谈恋爱时被恋人取笑为“打屠师傅”。我想,这该算不上什么缺点吧?笑不笑是个人的自由,喜不喜欢笑,是个人的秉性,难道非要大家成天笑得龇牙咧嘴眉飞色舞才算正常么?
后来当了秘书,我更加相信不苟言笑不仅不是缺点,而且是优点,甚至是“亮点”。道理是明摆着的:领导机关的气氛本来就庄严肃穆,领导同志们的表情都是那么严肃正经,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又需要谨慎、内敛、持重、保密,我这性格不是正好“适应气候”么?这说明选我来当秘书真是选对啦!
但过不久就碰到了问题。大概因为我的表情显得有点“另类”,同事几次问我:“怎么啦?身体不舒服?”“碰上不高兴的事儿了?”我说我好好的呀,怎么想起问这个?又一次,听到打字室两个小女孩叽叽喳喳地议论,一个说:“新来那个秘书怎么像个卖瘟猪肉的,一天到晚沉着个脸,凶巴巴的!”……
我这才明白过来,不过也没太当回事。本人外刚内柔,外冷内热,典型的“暖水瓶”性格,而且我坚信“笑是心中的阳光,未必都要从脸上升起”,别人爱怎么说就让他说去吧。
可有些领导却把这当回事了。那天办公室林副主任找我谈改稿的事儿,谈完突然冒出一句:“你应该多些笑容才好。”见我愕然,又补充道,“你来的时间不长,上路很快,文字基础也很好,各方面表现也不错,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大家觉得你太严肃了点儿。”
林副主任在办公室工作已近二十年,是当然的老资格、老师傅。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笑,一天到晚笑眯眯、乐呵呵的,好像从来没有过犯愁、发怒,再加上他笔杆子厉害,待人又十分真诚、友善,所以深得大家敬重。既然他如此郑重地指出这个问题,我当然要认真对待。
“林主任,其实——”
“不用解释,哈哈!”他拍拍我的肩膀说,“我知道这是性格所致。不过你记着,在领导机关、领导身边工作,严肃认真固然是对的,但在很多场合、很多情况下,还是开朗、活泼点儿,多点笑容才好。慢慢适应吧,以后你会明白的。”
这可让我犯难了。怎么学会笑呢?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应该笑呢?有事没事对着领导笑,那不是媚笑?关起门来自个偷着笑,那不是傻笑?没有开心的事儿强迫自己笑,那不是假笑?爬格子爬得头昏脑涨,哪有工夫去笑?跑腿办事累得筋疲力尽,哪有心思去笑……
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我才算明白过来。
那时经常有基层干部群众找领导上访、谈事,免不了秘书视情“挡驾”。那次一位基层农技人员特地来求见书记,说他发明了一种防治柑橘“黄龙病”的特效药,要求向书记汇报,建议向全地区推广。我知道“黄龙病”是威胁柑橘树的致命性病害,一直苦无良方,哪有这么容易就发明出“特效药”?就打发他去找农业局或科委,他很不高兴地走了。没想到第二天林副主任又找我谈话:“不能这样对待基层同志啊,人家都反映到地委领导那儿去啦!说你脸难看、话难听、架子大。不管是什么情况,对人一定要热情、耐心,要保持微笑!”
其实我并无端架子的意思,只是习惯使然。这么说来,就像练习写公文一样,我还得把微笑作为一门必修课来练才行?
(2)
“练”了大半年,才慢慢有所改观。这得感谢林副主任的传帮带,还有妻子的“谆谆教诲”。妻子的性格正好与我形成鲜明反差,开朗,乐观,开口闭口都是笑容。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知夫莫若妻,其实你并不是有意装得那么严肃,而是你的外部条件有所欠缺。你本来就长得比较老相,加上天生眼袋较大,看上去像是双眼皮倒挂,就让人觉得你好凶的样子。所以,你练习微笑,应比别人深半个码子才行。就是说,你大笑相当于别人微笑,你微笑相当于别人平静,你平静相当于别人发愁或发怒。听明白了啵?”
一席话说得我真的咧嘴大笑起来。妻子马上说:“对,这就是你的微笑,定格!坚持住!”待我慢慢停住笑,她又说:“对,这就是你的平静!”待我真的平静下来,她又说:“糟啦,又回到严肃去了!”接着又授给我三条“真经”。第一,每天出门上班时,心里默念三遍:微笑!微笑!微笑!第二,每天下班回家前问三遍:我今天笑了吗?笑了吗?笑了吗?第三,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口诀是:要想笑,眉开眼又弯,嘴角往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