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项目评估的优点在于简便、灵活、易于操作、经济,缺点是没有数据进行对比,存在难以控制的因素,影响一次性项目评估的结果。
②单一小组、事前测试和事后测试的设计,比一次性评估进了一步,可以解决没有数据进行对比的问题。通过培训项目前后的数据收集,可对培训前后的知识、技能或态度、行为进行比较,确定改进的情况。如图8-3所示。
这种设计的缺点:○a事前测试的影响。有效的培训效果应该是由培训本身引发的,但由于事前测试有可能使学员去研究提供的主题或提出的问题,致使事后测试的结果受到影响。○b外部因素的影响。组织、环境、工作条件或其他因素,会导致业绩表现的变化。这两种影响一般较难消除。
图8-3单一小组、事前测试和事后测试的培训评估设计
③单一小组、多重测评设计是目前培训评估中使用较多的方式。这种用来评估培训项目的设计涉及培训前后一系列的评估。在这种设计中,实验组又是自己的对照组。在培训之前实施多重测评就会避免因不用对照组而产生的问题;事后采取重复性评估,不仅可以对原始结果进行比较,而且也可以对培训项目的长期效果进行评估。图8-4所展示的这种设计,可以包括任何适当的评估方法。
评估者较易得到作为组织业绩报告一部分的测评数据时,可采取单一小组、多重测评的适用条件。其优点在于,可以将培训项目所产生的影响与较长时间以前的业绩表现进行比较,消除许多时间和选择对有效性的影响,但是不能避免流失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图8-4单一小组、多重测评的评估设计
④对照组的设计,为有效衡量和对比由培训引发的业绩的变化,评估者可以在实验组培训中或者培训后进行测度,并与对照组的业绩进行对比,判断培训项目的效果。这种方法叫做对照组评估设计。如图8-5所示。
图8-5对照组的评估设计
对照组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对照组与实验组学员的抽取。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学员,一般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对照组不参加培训,代表培训前的水平,实验组参加培训。因此,对照组的选择,应注意与实验组在工作设置、技术、能力和人数特征方面保持相当。对照组的人员构成要具有随机性,同时,不应该暴露对照组的身份,因为这将影响他们的业绩表现。
对照组的理想选择方法是随机抽样,这不仅能在培训开始之前使两个小组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得评估的结果对于其他小组具有普遍性。然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对学员的选择很难做到随机抽样。
⑤理想的评估设计,如图8-6所示,该评估设计展示了一种更加理想化的状况。这个综合性的设计涉及三个部分:对学员的随机抽样、对所选择的小组进行事前和事后测评。如图所示,小组A参加某个培训,接受事前测评和事后测评。对照组不参加该培训,但接受事前测评和事后测评。小组B参加该培训,不接受事前测评,但接受事后测评。
对照组消除了时间和流失率对有效性的影响。对于对照组来说,如果其事前测评和事后测评的结果相同,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两个因素对结果没有产生影响。而随机抽样所组成的小组又消除了选择给有效性所带来的影响。
用小组B是为了消除事前测评对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结果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对照组的设计缺点已经在前面讨论过了。如果小组A和小组B的事后测评结果相同,那么就说明事前测评对业绩表现没有产生影响。
在实施设计中,这种设计是最好的。然而,从实际来看,要得到三个随机选择的抽样小组是很困难的,这种操作所用的时间、费用、不便之处和管理程序等,将使之不能付诸实施。
图8-6理想的评估设计
⑥只有事后测评的对照设计,图8-7所展示的是一个成本低、实用性强的理想化实验设计,我们称之为只有事后测评的对照设计。
图8-7事后测评的对照设计
8。4。2培训评估数据的分析
1。培训评估数据分析的原则
在探讨统计数据的使用方法之前,应该首先阐明用于对评估数据进行分析的一般性指导方针。
(1)审查一致性和准确性。虽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仍然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要消除所有不正确的、不充分的或极端的数据。此外,准确性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数据本身具有相当的可靠性,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才会可靠;如果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那么整个过程中的其他步骤也就毫无意义了。
(2)使用所有相关数据。在多数评估活动中,改进是进行评估的人员所渴望的目标,但是评估本身可能存在偏差。改进并非总是能实现的事情,而有些数据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作用。人们通常希望消除那些不能支持所期望效果的数据,但是仍然应该使用所有相关的数据。如果没有使用某项数据,那么就应该解释清楚为什么将其删除。
(3)保守个人数据秘密。所有收集的数据通常就是每个员工的业绩效果。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报告结果时,应该将保守数据来源的秘密视作一个重要问题,除非有某些条件可以防止数据被公开。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相同的保密制度,也应该用在分析和报告阶段。此外,还应该在评估开始之前将这个问题的细节明确告诉给学员。
(4)尽量使用最简单的统计方法。有很多方法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可以对业绩变化进行比较。分析过程应该尽可能简单,并且不超过从数据中获得所需结论的必要限度;应该尽量避免不能提高效益的额外分析。
2。培训评估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
在培训评估中一般采取统计的方法汇总、整理、分析数据。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第一,在汇总、整理数据中,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集中趋势或平均值(即中数、中位数和众数),表述小组的特性;二是差量或方差,以表示小组中每个项目的偏差程度。第二,在确定两个或多个项目之间的关系时,主要采取相关系数来表示项目之间互相关联的程度,并用一个系数来表示。第三,对两个小组之间业绩的差别进行比较时,多采用差异检验的方法。这里,对主要的分析方法作概要介绍。
(1)频率分布,在讨论统计方法中所涉及的基本计算之前,首先介绍一下频率分布。例如,对一组15名员工的业绩进行了衡量,培训之前和之后的结果如表8-10所示。阐述培训之后数据的一种方法,就是将其划分为较小的范围(即组距),如表8-11所示。以图表化形式对数据进行阐述后就会发现,在培训项目结束后,在范围(或区域)60~64内具有单位小时评定分数的员工人数比其他范围的人数更多。以图形化形式列出的数据可以用来表示集中趋势(即多数项目被组合在一起)以及差量(即数据离散的程度)。
表8-10培训前后生产率比较
表8-11培训后的组距分布
(2)集中趋势分析常用的是中数、中位数和众数。
中数就是一组数字的算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是,将所有数值全部相加,再除以总数。公式如下:
有关计算过程的解释和说明,请参见表8-10中的数据。∑Xi=932,n=15,接受培训后业绩的平均值:
中位数,又称中间值,是指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对数据进行排列,处在当中的那个数字,即要求大于中位数和小于中位数的数字的个数相等。如果数据项目的个数为偶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在表8-12所显示的培训项目之后的数据,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进行重新排列,其中位数为63,即表中所列出的15个数字中的第八个数字。如果无法获得或不要求中数的话,那么中位数就能非常有效地表示整组的估计。
众数是指发生频率最高的数值。在前面的例子中,在表中出现了三次的63就是众数。众数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并且在某些数据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例如,如果所有员工都有不同的业绩水平,那么就不存在众数。
此案例培训项目之后的数据,其衡量集中趋势的三种衡量指标分别为:
中数=62。13
中位数=63
众数=63
这与频率分布的结论相符(即多数员工都在60~64的区域内)。如果这三种衡量指标几乎相等,那么这种分布被称为正态分布或钟形曲线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