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 > 3 2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的年度比较(第2页)

3 2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的年度比较(第2页)

(2)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比较

本报告在构建贸易规模指标时,考虑了出口贸易规模和进口贸易规模两个角度;此外,不仅同时利用相应的贸易总量、世界市场份额和外贸依存度来衡量,还赋以进、出口方面的指标相同的权重。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都对中国贸易规模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决定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占有顺差的比较优势,即中国的净出口额为正值。如图3-6至图3-8所示,分别为中国进出口总额、进出口外贸依存度和进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比较。从进出口总额来看,1993—2011年间,中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对外贸易除1993年外均表现为贸易盈余,且差额不断扩大。1993年中国出口总额为917。4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039。6亿美元,表现为贸易赤字,赤字额为122。2亿美元。而到2008年,出口总额为14306。9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1325。6亿美元,表现为贸易盈余,盈余额为2981。3亿美元,达到了贸易差额的最大值。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贸易差额有所减小,为1956。9亿美元;2010年、2011年虽然进、出口持续增长,但贸易差额却逐渐减少,分别为1815。1亿美元、1551。4亿美元。

图3-61993—2011年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比较变化图

图3-71993—2011年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外贸依存度比较变化图

图3-81993—2011年间中国进、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比较变化图

从进出口外贸依存度来看,1993—2009年间中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除1993年外,外贸出口依存度均大于外贸进口依存度。199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0。32,外贸出口依存度为0。15,外贸进口依存度为0。17。2007年外贸依存度为0。62,外贸出口依存度为0。35,外贸进口依存度为0。27。此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受到了不利冲击,2008年外贸依存度为0。57,2009年稍稍下降到0。44后,2010年和2011年又上升到0。5以上。

从进出口额占世界份额来看,1993—2011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份额不断上升,出口额和进口额占直接份额也在不断上升。199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份额的5%,至2011年此份额增加至19。9%,增加了3倍左右;1993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2。4%,2011年为10。4%;1993年中国进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7%,2009年为9。5%。

(3)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指数的变化情况

除对外贸易规模以外,贸易结构也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未来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报告利用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出口商品集中度、出口市场分布度及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四个指标构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指标体系,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到构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指标体系的各指数走势,如图3-9所示。

图3-91993—2011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指标趋势图

由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指标趋势图可知,1993—2011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指数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变化相对较小,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贸易商品结构和贸易地区结构趋于更加合理和多元化。

图3-101993—2011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各指标图

由图3-10可以看出,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出口商品集中度和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指数在考察年份期间保持着逐渐增长的总体走势,而出口市场分布度指数却从1993年开始逐年降低。具体来看,1993—2011年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指数一直保持着逐年快速显著的增长趋势,这与中国近二十年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密切关联;直到2006年左右,这一指数的增长率才逐渐趋于平稳,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指数基本保持稳定,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几年来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显著成效。从出口商品集中度指数来看,1993—1995年间,中国出口商品集中度出现较小幅度的下降趋势,并于1995年达到最低点,说明期间出口贸易中商品的种类相对更多元、更广泛;而1995—1998年间这一指数快速增长,从图3-10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1998年的指数是1993年的4倍左右,可能的原因是虽然中国出口的商品种类随着贸易的发展增加了,但随着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更多的增长量集中于某一种或几种商品上,从而使出口商品集中度越来越高;1999—2001年间出现短暂的平稳之后,出口商品集中度呈现出更大幅度的快速增长,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在此期间的出口总额大幅提升,而相应的增长量却集中在工业制成品等某几种商品上。从总体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中国对外出口商品集中度越来越高的走势说明中国出口贸易越来越依赖于某几种商品,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还不够多元和完善,具有较大的出口风险。一旦国外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设置更多的关税限制或非关税壁垒,中国的出口贸易很可能受到重创。

从出口市场分布度来看,中国的贸易地区结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从图3-10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市场分布度越来越小,这说明中国的出口贸易市场分布不均匀,依赖于某几个市场,同样也具有较大的出口贸易风险。具体来看,1993—2008年间中国的出口市场分布度指数逐年降低,虽然每年的下降幅度不大,但一直保持着减小的趋势;直到2008年才出现拐点,由过去15年之久的下降趋势变为上升的趋势。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可能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是中国出口贸易大国的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受到重创,出现明显衰退,使中国出口贸易不得不转向更多发展中国家,从而出现中国出口市场分布度提高的趋势。从中国对外贸易长远发展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转机,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及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如果贸易地区集中于某几个国家,一旦出现全球金融危机或贸易伙伴国国内经济衰退等问题,中国的出口贸易也将受到严重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2010年和2011年中国出口市场分布度再次出现了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出口市场又出现过于集中的趋势,这是中国未来外贸战略和对外贸易多元化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进口贸易结构方面,本报告只选用了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来衡量,这也是构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重要因素。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各指标图来看,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指数总体保持上升的趋势,但是在1993—2002年间这一比重呈现波浪式变化,出现多次快速增长和降低的转折点,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还不够发达,不论是贸易总额还是贸易结构,尤其是进口贸易受到的重视更少;与此同时,中国在没有出台鼓励对外贸易政策时期,一直都奉行“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初级产品的进口更是不够稳定,从而导致这一期间出现多样化的变化态势。但2002年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快速发展和增长,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一直保持着大幅快速的增长,直到2008年。中国主要的进口贸易伙伴国大多是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些国家的贸易出现萎缩,中国的进口贸易及初级产品的进口也相应减少,从而使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出现短暂减小,2009年之后又恢复原有的增长态势。

总体而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在本报告考察期间逐年改善,但改善的幅度还不够大,尤其是从出口商品集中度和出口市场分布度来看,还存在明显问题。这需要中国在发展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时继续关注和鼓励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从而使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紧随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逐渐合理和多元化,使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走得更远。

(4)中国对外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情况

对外贸易竞争力也是衡量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中国对外贸易竞争指标趋势图(见图3-11)和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各指标图(见图3-12)。

图3-111993—2011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竞争指标趋势图

图3-121993—2011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各指标图

从图3-11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在1993—2011年间得到显著提高。具体来看,1993年,由于中国对外贸易基本不发达甚至不存在,从而使中国基本不具有对外贸易竞争力;一方面受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基数较小的影响,另一方面在1993—199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和发展,综合因素使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竞争指数得到显著提高,两年内增长了4倍左右;1995—1999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竞争指数变化不太稳定,基本徘徊在0。4左右。但在2000年之后,贸易竞争力指数增长加快并逐渐趋于平稳,这说明1993—2011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有很大的提高。

从对外贸易竞争指标的构成来看,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数、出口技术效益指数和进口技术效益指数分别呈现出不同且相对较复杂的变化趋势。具体来看,1993—1995年间中国贸易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得到迅猛提高,并于1995年达到考察期间的最大值;而后一直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在1995—2001年间中国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显著降低,2002年以后才逐渐趋于平稳,基本保持在0。5左右。虽然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着向上增长的态势,但小时间范围的变化幅度以及变化趋势却显得非常复杂且多变,主要的原因可能与出口商品竞争力的计算方法和决定因素有关。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快速提高的趋势,但是净出口量、不同商品的进出口额变化以及相应的比值、总和不会出现单一的提高或降低。此外,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不仅受国内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还与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密切相关。从图3-11我们可以看出,1998年和2002年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在几年的平稳不变之后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1998年是20世纪末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恢复期,2002年正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一年。因此,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的影响,这也是中国需要提高贸易竞争力、加强参与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意义所在。

1993—2011年间,用于代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变化和发展的出口技术效益指数和进口技术效益指数一直保持着持续上涨的趋势,并在考察期间得到显著提高。1993—2005年间中国出口技术效益指数大幅提高,之后逐渐趋于平稳,这说明中国出口贸易商品总的技术含量不断上升,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出口商品比重越来越大。而进口技术效益指数在1993—1997年间变化不太稳定,甚至出现微弱的下滑趋势,但从1998年开始,中国进口技术效益指数逐渐攀升,得到大幅上涨,直到2006年才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中国在进口贸易方面越来越重视新技术的引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和企业管理方法的改进,进口技术效益指数越高,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出口贸易能力越强,这将对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