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梁宗岱:《译诗集〈一切的顶峰〉序》,上海,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6。
[19]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155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0]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34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1]钱锺书:《林纾的翻译》,载《文学研究集刊》,第1册,1964。
[22]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载《人民日报》,1954-08-29。
[2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223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4]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77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5]周国平:《名著在名译之后产生》,载《中华读书报》,2003-03-26。
[26]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64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7]郑海凌:《文学翻译学》,308页,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28]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166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9]周煦良:《翻译与理解》,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59(7)。
[30]许钧:《风格与翻译》,见张柏然、许钧编:《译学论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1]王殿忠:《风格三议》,见张柏然、许钧编:《译学论集》,541页,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2]许钧:《是否还有个度的问题》,载《中国翻译》,1995(4)。
[33]罗新璋:《风格、夸张及其他》,载《中国翻译》,1995(4)。
[34]李文俊:《纵浪大化集·译人自语》,45页,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7。
[35]《村上春树再掀“麦田热”》,载《中华读书报》(国际版),2003-05-28。
[36]郭沫若:《雪莱的诗·小引》,载《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1923。
[37]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7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8]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51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9]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55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0]林纾:《鹰梯小豪杰·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16。
[41]赵玫:《怎样拥有杜拉斯》,载《出版广角》,2000(5)。
[42]鲁迅:《“题未定草”》,载《文学》月刊第5卷第1号,1935年7月。
[43]转引自袁丽:《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载《中国翻译》,1996(3)。
[44]叶君健:《谈文学作品的翻译》,载《东方之子·大家丛书·叶君健卷》,321页,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