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影响教师口语表达的其他因素
众所周知,说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使用最多的沟通方式,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无法用数量计算,教师口语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除了普通话以外,影响教师与学生语言交流的因素很多,如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文修养等。
一、教师与职业道德规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于2008年9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师德是高于一般社会公众道德水准的职业道德,在意识水准上,师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个工作岗位、一个谋生的手段。但是教师职业与其他工作又不一样,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人,他们的劳动在于培养、塑造一代新人,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所以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比一般的职业更特殊一些。
纵观人类道德史,师德总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准上。孔子曾用“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描述他理想中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并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道德含义,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他所开创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为历代不断继承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当前,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他们不但要用丰富学识教人,更要用高尚品格育人;不但要通过语言传授知识,更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去提升学生的品格,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守秩序的一代新人。
二、教师与教师的修养
教师口语是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也不是各类窗口行业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他的诸如商贸、医护、公交、铁路、邮政、银行、公务员等,所有这些行业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都是短期暂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互动范围相对有限,因此,其语言相对固定,甚至必须固定,形成仪式化语言,以彰显其行业风貌,与工作环境、职业服装配合,相得益彰。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是要随时根据学生的状况做出反应的,因此,教师口语除了极少数的问候语和课堂仪式语可以具体传授外,其他的话语是该教师的专业修为和个人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动反应,与所教课程有关,与学生有关,甚至与老师性别、年龄有关,有着较强的个体特征,难以用具体的话语模式传授,有定则无定法。教师的修养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的。
1。教师的人文修养
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课业知识,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潜移默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只有言传,还有身教。
2。教师的专业修为
一个教师的语言修养不是仅仅包括无可挑剔的语言形式,还有其必须具有的思想内容,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老师如果对所教课程一知半解,他(她)的语言表达也不会精彩纷呈,妙语连珠。课堂枯燥无趣常常是因为教师知识匮乏,思路不清晰,语言逻辑混乱。
3。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