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共占40分,测试员一般从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自然流畅程度、说话时间、内容雷同程度、是否离题、有无无效话语等几个方面评定分数(见附录十一)。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命题说话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1。语音要标准
语音标准指的是一要做到声母、韵母、声调符合普通话的规范,不带方音、不出现错读、缺陷等;二要做到轻声、儿化、上声和“一”“不”的变调以及“啊”等的变读等要符合普通话的规范。
2。语法词汇要规范
语法词汇规范指的是一要做到话语无病句,按照普通话的规范遣词造句;二要避免使用典型的方言词汇、典型的方言句式。
3。自然流畅
自然流畅指的是一要按照普通话的口语习惯说话,不带朗读和背诵的腔调,尽量不用或少用书面化的词语句式;二要语速恰当,避免因语速太快导致话语不清晰,或者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导致不流畅。
4。围绕话题
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围绕所选话题来说,不要中途转换话题,不能硬套、嫁接命题,更不要东拉西扯,或者多次重复相同的话语,或者说一些与话题无关的话语,比如胡言乱语、背诵诗歌、请求考官高抬贵手、数数、读秒等。
(二)“命题说话”的训练策略
“命题说话”测试能更真实体现应试者的普通话口语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们在训练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进行科学的训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第一,平时多说话,克服测试时的紧张心理。
“命题说话”不仅仅考查应试者的普通话口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考验。很多应试者在即兴说话时,因为紧张出现语句错乱,表达不当。在测试中还会出现声音发颤、重复单个词语、不停咳嗽、呼吸急促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压力导致的。心理素质不好,往往是因为平时很少有锻炼的机会,没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要想改善这种状况没有别的捷径,只能是通过平时多说、多练。要抓住一切当众表达的机会,尤其要充分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发言机会,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注意平时的积累。
命题说话时,应试者往往无话可说,这跟平时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有关。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想要表达的意思或想要描述的场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恰当的句式,说话的能力肯定会受到影响。积累与能力相比,积累是基础。如果平时读的书多,积累的知识多,再加上每天坚持说,熟能生巧,这样开口就会有话可说。命题说话考查应试者综合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普通话水平包括标准的语音、规范的词汇语法、自然的语调等。要具备较高的普通话表达能力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培养,因此不能只在考前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周才着手准备,平时必须加强练习,要给自己营造一个说普通话的环境,不要怕说错,不能怕别人笑话,要大声地朗读,要把字音读准,而且要养成用普通话读文章的习惯,平时要注意积累,要注意把自己方言中词汇、语法与普通话的词汇语法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弄不明白的随时请教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同时,要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听、多看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如通过新闻联播中播音员的标准语音对自己不标准的语音进行纠正,多留意听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的发音,还可以通过长期坚持写作,积累大量词汇,达到心中有话可说的效果,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盲目,应试者可以做到应对自如。
第三,注意说话内容,加强口语意识。
普通话语音标准的考生在命题说话这一项未必取得好成绩,原因有可能是说话内容比较空洞,或者偏离主题,所以在说话时一定要把握住说话的主旨,并在说话过程中组织好语言,丰富其内容。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将要测试的30个话题分类准备,准备说话内容时,注意选择通俗的、口语化的词语及句子,多选短句,因为平时说话中不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华丽的辞藻以及复杂长句,用此类句子会给人留下背书的印象。训练说话要注意自然流畅,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来说,避免夸张的文绉绉的腔调或者朗读与背诵的腔调。
(三)命题说话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1。语音错误
命题说话中语音标准程度占25分,测试中常常会暴露大量的语音错误,特别是平翘舌音相混、鼻音和边音相混、前后鼻音相混等,前面几项都是看字读音,而命题说话无文字依据,最容易露出平时发音的本来面目,语音是硬功夫,所以一定要靠平时大量反复的训练。当然作为考生在考前准备的时候,尽量避免自己的弱项出现,现代汉语极为丰富,同样一件事情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要力求做到扬长避短。比如存在“n、l”不分语音问题的,在组织语句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带有n、l声母的词语。当然这只是应急的办法,最好还是练习到位,争取说话的时候语音面貌不出现系统性错误。另外,还要注意读准一些常用的字词,在测试中,有一些常用的词应试者常常会读错,如因为(wèi读成wéi)、比较(jiào读成jiǎo)、尽(jǐn读成jìn)管、处(chǔ读成chù)理、结(jié读成jiē)果、地方(fang读成fāng)等。这些高频词反复读错,将会导致大量失分,提醒应试者要多加注意。
2。说话不满规定时间
命题说话要求说满三分钟,有些应试者往往说不到三分钟就无话可说了,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准备不充分,对于抽到的命题不熟悉就会无话可说;二是应试者心理紧张,把准备要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对第一种情况建议参加测试的人应试前要准备充分,命题说话的题目总共30个,应试者可以事先做好备考准备。首先,将话题合并归类。《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所提供的30个话题可以归纳成3大类型:①叙述类,如“我的学习生活”“童年的记忆”“难忘的旅行”等;②说明类,如“我喜爱的职业”“我知道的风俗”“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等;③议论类,如“谈谈社会公德”“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等。将话题合并归类后,针对每一类话题准备一些说话的题材。其次,转换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30个话题中以叙述类居多,而叙述类话题比较有利于应试者发挥。针对说明类、议论类话题,应试者可以设法将这类转换成叙述。如“谈谈社会公德”这一话题,应试者可以发表几句议论,然后转换成叙述,可以列举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进行叙述。
对第二种情况,参加应试者考前应该注意克服紧张心理,可以把准备的话题内容背熟练,进行“说话”练习时让别人帮助听听,逐渐适应说话的客观环境。应试过程中,尽量忘掉客观环境,精力集中到话题上。如果实在紧张,可以先说些别的,等自己镇静下来再进入正题。
为了顺利说满3分钟,又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应试者还应该控制语速。语速适中,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有些考生语速过快,像跟别人抢着说一样,结果把准备的内容说完了还不满3分钟,后面无话可说,造成缺时扣分。当然,应试者说话的语速也不能过慢,因为语速过慢会影响语句的完整,使人听起来感觉别扭,不像是日常说话,因为表达不流畅而扣分。
3。说话内容贫乏
有些应试者,拿到话题后,不知从哪儿说起,说话没有中心、没有层次,说话内容不连贯,想到哪儿说哪儿,甚至同样的说话内容重复多次。主要原因是说话者,思维不清晰,思路打不开,不能主动应对说话题目,无法摆脱已经准备好的材料。
针对这种情况,应试者要努力打开思路,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一点上,平时要多做发散思维的练习。应试时注意灵活运用一些说话技巧:如可以“移花接木”,应试时,命题说话的话题如果与应试者事先准备的不一致,只要话题相差不太大,可以使用嫁接法处理。比如,应试者准备的话题是“我的学习生活”,而应试命题话题是“我的假日生活”,应试者可以说“我的假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学习。在假日里我喜欢读一些我喜欢的书籍……”另外,可以拓宽话题。有些话题没有更多的限定,应试者不要过于局限。如“我喜欢的节日”这一话题,有些应试者误以为是“我最喜爱的节日”,这样会由于题目的自我限定导致无话可说。应试者不要只限定于某个节日,甚至可以从正月初一说到大年三十。在应试时,如果准备的内容说完而规定时间还没有到,可以联系相关的内容继续往下说。如“我喜爱的动物”这个话题,应试者说:“我喜爱的动物是狗。从前我家里就养了一只狗……”说完“狗”后,如果时间还没到,应试者可以接着说:“除了狗之外,我还喜爱猫。我家以前也养过一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