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幅画雅死。(这幅画很漂亮。)
梅州话:着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
讲少两句话。(少讲两句话。)
看一摆电影添。(再看一次电影。)
2。双宾语的位置
普通话的双宾语句,一般是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在广东方言中,两种宾语的顺序多数跟普通话相反,往往指人的宾语在后,指物的宾语在前。例如:
广州话:佢畀三本书我。(他给我三本书。)
老豆,畀的钱我。(老爸,给我点儿钱。)
有时因为指物宾语过长,就在两个宾语之间加一个“过”字。例如:
我畀二万五千六百三十蚊过佢。(我给了他两万五千六百三十块钱。)
双宾语的位置在客家方言中有一定的灵活性,指人宾语和指物宾语都是既可以在前,又可以在后。例如:
梅州话:佢分捱五块钱。(他给我五块钱。)
你分一支笔捱。(你给我一支笔。)
3。补语的位置
普通话中动词后可以带表示可能意义的补语,经常是在动词后加“得”或“不”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果动词有宾语,则补语要置于宾语之前。例如:“做得完作业”“做不完作业”等。但是在广东方言中,补语的位置跟普通话有一定差异。
(1)动补结构中的否定词位置跟普通话不同,普通话中表示不可能的“不”要放在动词后,例如:“看不见”。普通话“动词+得”表示动作可以进行,其否定式为“动词+不+得”,例如:“吃得”“吃不得”。粤语中表示否定的“唔”往往放在动词前。例如:
广州话:嗰啲字我唔睇得清楚。(那些字我看不清楚。)
件衫好鬼咁贵,我唔买得起。(这件衣服太贵,我买不起。)
呢啲嘢唔食得。(这些东西不能吃。)
(2)如果动词后有宾语,补语的位置也跟普通话不同,普通话中动词后有补语又有宾语的话,补语要放在宾语之前,而广东方言中补语可以置于宾语之后。例如:
广州话:我打唔过佢。我打佢唔过。(我打不过他。)
潮汕话:我咀伊唔过。(我说不过他。)
梅州话:佢买得an31多东西倒。(他买得到这么多东西。)
(3)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的位置,广东方言有些也和普通话不一样,普通话里,动词的后面如果带有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一般总是指人宾语直接跟在动词的后面,再加上数量补语,例如:“我看了他一下”。但是在粤方言里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不固定。例如:
广州话:我睇咗佢一眼。(我看了他一眼。)
我想睇一下佢。(我想看他一下。)
4。动词“去”“来”的位置
普通话中的动词“去”“来”和“到”“上”连用时,一般采用“主语+到(上)+宾语+去(来)”的格式,即“去”“来”放在地点名词宾语后,例如“我到上海去”。而在广东方言中,“去”“来”直接放在宾语前,不用“到”之类的成分,即采用“主语+去(来)+宾语”的格式。例如:
广州话:你去边处?(你到哪儿去?)
佢琴日来广州嘅。(他昨天到广州来的。)
潮汕话:你去地块?(你到哪儿去?)
我去汕头。(我到汕头去。)
梅州话:佢去广州。(他到广州去。)
佢唔曾来北京。(他没有到北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