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加强中国特色什么建设 >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枢纽型组织构建 以共青团为例(第1页)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枢纽型组织构建 以共青团为例(第1页)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枢纽型组织构建:以共青团为例

王鹏[1]

枢纽型组织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新生组织形态,也是社会组织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枢纽型组织是共青团自身发展和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各省市共青团组织构建枢纽型组织的实践观察,探讨分析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的内涵、意义和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迁。在社会发展中,新生组织元素日益强大,社会组织尤其是自组织呈爆发式增长。青年作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动力,“自组织化”生存状态明显体现。基于对社会的整合和社会组织的凝聚,枢纽型组织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对共青团组织构建枢纽型组织的实践观察,探讨分析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的内涵、意义和发展路径。

一、何为“枢纽”:枢纽型组织的含义、类型、特性和功能

(一)含义

“枢纽”一词常被用于交通领域,有交通枢纽、水利枢纽之说。从字源本义上说,枢纽是指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之处,事物之间联系的中心环节。将“枢纽”一词用于组织系统中,主要是指某一组织在同类组织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1。各地的表述

关于枢纽型组织,目前中央层面没有给出官方定义,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方在探索构建枢纽型组织中进行过界定。目前可查到的最早对枢纽型组织进行界定的是北京。北京市在《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暂行办法》中提到:所谓“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经市政府授权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市级联合性社会组织。广东省在《关于构建广东省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方案》中,将枢纽型社会组织界定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通过政府部门认定的,在现有社会组织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通过健全的组织系统和有效的服务支持,加强统筹协调与纽带联系,实现同类型、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协调指导、合作发展、自治自律、集约服务、党团管理的联合性社会组织。在各地探索构建枢纽型组织的过程中,对于枢纽型组织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枢纽型社会组织”、“枢纽型组织”、“枢纽型组织工作体系”等表述都有出现。原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2012年全团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过“枢纽型青年组织体系”的概念。

2。本文的理解

从地方对枢纽型组织的表述来看,对枢纽型组织的界定各有不同,但也有共通之处。本文认为,对于枢纽型组织的含义可以从认定主体、构成要素、目标定位和主要职能四个方面来理解。

从认定主体来看,目前对枢纽型组织的认定都是政府认定的,因此,枢纽型组织的主体主要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等政治性团体,还没有民间组织被认定为枢纽型组织。北京在2008年《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确认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上海市在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探索枢纽式服务管理模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社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骨干作用。

从构成要素来看,枢纽型组织的形成要有三个要素。首先,要有一个组织群,这是枢纽型组织形成的前提条件。组织群是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系统,如果没有大量的社会组织存在,就不会存在枢纽。其次,在这个组织群里面,有一个组织能够起到对整个组织群进行引领、服务和管理的作用,这个组织就是枢纽型组织。组织群和枢纽型组织之间是互动的,组织群需要枢纽型组织培育服务,枢纽型组织需要组织群发展凝聚。最后,枢纽型组织的形成要有一个载体和平台,即枢纽型组织为什么能够对其他组织起到枢纽作用,这就需要平台和资源的作用。

从目标定位来看,枢纽型组织的定位主要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由于目前认定的枢纽型组织主要是一些政治性人民团体,因此,这些枢纽型组织是基于从党和政府管理服务的角度,对社会上存在的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和服务,并作为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主要职能来看,枢纽型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和服务。认定“工青妇”等政治性团体构建枢纽型组织,就是要通过这些准政府组织的动员优势和资源优势,来吸引凝聚其他同类的社会组织,进而对他们进行管理服务。就像广东在《关于构建广东省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方案》中提出的那样: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载体,形成以项目化、社会化和专业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枢纽型服务管理。

(二)类型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枢纽型组织不只存在于政府认定的政治性人民团体,有很多民间组织虽然没有被称为枢纽型组织,但是它们一直发挥着枢纽的作用。按照枢纽型组织的生成状态,枢纽型组织分为政府主导型和社会自发型两种。目前,各地方探索实践社会组织的“枢纽式管理”,即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设立联合会、服务中心等形式的组织载体,通过政府委托或者授权形式,对一个地域、一个领域的社会组织实施管理和服务,以实现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这些组织载体是政府扶持成立,以政府需求为主导的社会组织,可以称为政府主导型枢纽组织。与此同时,一些社会自发成立,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社会组织也在兴起,它们通过为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将可能自然形成为枢纽组织,可以称为社会自发型枢纽组织。[2]

按照枢纽型组织在各地的实践形态,可以归之为三种类型:一是政治性人民团体,诸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多是按人群特征来划分;二是行业性协会或联合会,代表性的有经济类组织或社会类组织所形成的较有影响的行业协会,具有一定的行业特征或互益性特点;三是综合性社会组织联合会或小区组织服务中心,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性。比如广州市城市社区中普遍存在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它实现对小区内社会组织的引领服务作用。如果说前面两种类型主要是按照“属人”、“属业”的方式进行枢纽管理,那么后者更多地体现为“属地化”、“基层化”的管理特征。[3]

(三)特性

从组织理论来讲,枢纽型组织的构建和形成,是一种组织形态和组织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不涉及组织属性的改变。对于枢纽型组织的根本属性判断,要看这个组织产生和来源的根本。对于政府主导的枢纽型组织而言,其根本属性是政治属性。如共青团组织,不管它能否打造成作为其他青年社会组织的枢纽型组织,它的根本属性仍然是政治性,它仍然是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众组织,这一点不会改变。而对于社会自发的枢纽型组织,由于其组织产生于社会,根植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的特征明显。

除了不同类型的枢纽型组织的根本属性不同,所有的枢纽型组织还共同具有以下几点特性:一是代表性。一个组织能够成为枢纽型组织,它首先具备对同类组织的代表力。枢纽型组织能够引领其他组织获得资源、协同发展,只有具备了代表力,枢纽型组织的聚合能力才能体现。二是排他性。不是每个社会组织都能成为枢纽组织。由于具有对同类组织的聚合力和资源控制力,枢纽型组织在与其他同类组织的竞争中,获得了排他性和垄断性。三是服务性。服务是枢纽型组织的基本职能,也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能力,其他社会组织才能够围绕在枢纽型组织周围。四是整合性。枢纽型组织具有极强的整合能力,它具有比其他社会组织更强的人力、物力和公共资源的整合分配能力。只有具有资源的整合性,枢纽型组织才能掌握对其他同类组织的资源分配能力和吸引凝聚能力。五是过渡性。枢纽型组织是一个转型时期的过渡形态,它是阶段性存在的。枢纽型组织是伴随着社会生长规律产生的,是为了社会组织的成长发育而服务,当社会组织发育成熟之时,公民社会发育成熟之际,“枢纽”的使命也就完成。

(四)功能

枢纽型组织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其拥有以下四项功能:一是培育孵化功能。枢纽型组织在引领同类社会组织的同时,更要具备造血功能,它能够培育孵化一些具有社会功能的社会组织,让这些社会组织发挥一定的枢纽作用。二是联系服务功能。枢纽型组织具备聚合联系同类社会组织,并为其提供服务的功能。三是资源支撑功能。枢纽型组织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优势,能够为其他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四是人才聚集功能。枢纽型组织能够发挥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聚合作用,把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让众多的社会组织拥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真正找到自己的“娘家”,实现真正的价值认可。

二、为何“枢纽”: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的产生逻辑及价值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构建枢纽型组织的社会背景

理解中国的转型和发展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中找到答案,枢纽型组织的构建也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为宏观背景。当前,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中,社会结构基础发生了变化。以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体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逐渐示弱,以市场经济体制和网络社会体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越加强大。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切微观的社会组织都是“单位组织”。[4]在这种单位共同体中,社会组织化是通过政党组织来实现的,计划体制和单位组织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封闭性的系统之中,组织和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利益相关性。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出现、规则的制定和利益的多元化,使得社会组织化已经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实现,网络社会生成则通过互联网这一虚拟性平台来推动市场经济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化内容得以深化和加速发展。[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