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表
2。近三年社会领域专职党务工作者离职情况
近三年,离职的社会领域专职党务工作者共177人,占实配总数(768人)的23%。根据调研情况,街道系统社会领域党务工作者的离职情况如表2所示。
表2近三年街道系统社会领域专职党务工作者离职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年龄在30岁以下及因为待遇低而离职者的人数,都占到两成以上。这部分人的离职,直接造成了党务人才的青黄不接。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工作压力大。他们大多刚刚走出校门,对社会了解不多,基层经验缺乏,繁杂的工作、经常义务加班及没有成就感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二是生活压力大。他们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平均每个月只有2000元左右,有的还不到2000元,要负担房租、日常开销、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等,生活压力极大。三是发展压力大。他们大多专业不对口,实际工作与所学专业不能有效衔接,个人价值难以实现,同时很多人没有正式身份,升迁机会少,职业前景暗淡。
(二)社会领域专职党务工作者配备存在的问题
1。人员结构不平衡,身份定位不明确
朝阳区目前的社会领域专职党务工作者共768人,其中只有363名社区专职党务为社区干部身份,其他4类共405人(占总数52。7%)没有明确身份,都属于临时雇员,工资待遇由街道自筹,或占用其他名目的党建经费,没有稳定来源,标准也不统一。这种身份上的不明确及待遇上的不稳定,使其没有归属感,临时观念强,流失现象严重。
2。缺少发展机遇,职业前景不明朗
社区工作者身份的专职党务,职业前景的最高目标是社区书记,而社区党建工作繁杂,压力大、待遇低、没有职业吸引力;没有社工身份的专职党务,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更没有可以期待的职业前景。这种状况对于大学生专职党务工作者而言,显然不符合其职业期待,这种工作对其只能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安排,不可能长久。
3。工资待遇较低,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目前在岗的党务工作者,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36。1%,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占51%,两部分相加,占到将近九成,说明目前专职党务工作者收入太低,远远低于北京市平均工资,尤其对于一个从外地来北京的大学生党务工作者而言,这样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其基本生活,导致其工作没有成就感,生活没有体面感。
4。激励机制不完善,干好干坏一个样
除了职业前景不明朗外,对于社会领域专职党务工作者而言,目前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没有制定职务上、待遇上的奖勤罚懒制度,造成了专职党务工作者干好干坏一个样、工资待遇一个样、年终评价一个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三、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模式
(一)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根据社会领域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对专职党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朝阳区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成一套体系完善、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人才建设机制,营造各级党委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党务人才普遍欢迎的发展环境。
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通过扩大来源渠道,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同时优化人才结构。加大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的专业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其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考试。要根据目前缺编的人数,制订一个计划,争取在3~5年之内,将人员配齐。
2。人才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职业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年轻党务为主体、中年党务为骨干、退休返聘人员为补充的人才梯队。2013年,大学以上学历的专职党务达到60%,到2015年超过80%。
3。人才岗位清晰明确
要根据朝阳区社会领域党建不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社会领域专职党务工作的精细化岗位分工,做到岗位明确、职责明确、人岗对应、编制落实。
4。建设机制不断完善
社会领域党务工作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保障等政策和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各级党(工)委对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队伍建设更加重视,社会各界对专职党务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显著提升。
(二)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推进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摸索出一个有效的建设模式,根据最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四”模式:即通过有效实施专职党务队伍建设的“四大工程”,严格落实专职党务队伍建设的“四化标准”,切实达成朝阳区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四大目标”。
“四大工程”,即: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专业素质提升工程、职业精神培育工程、人才引进保留工程、队伍建设保障工程。“四化标准”,即:社会领域专职党务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梯队化、规范化。“四大目标”,即: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岗位清晰明确、机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