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重点 > 第一节 访问(第5页)

第一节 访问(第5页)

这类人往往比较健谈,谈开了收不住,记者要在恰当时机以婉转的方式当机立断引入正题。

△自我表现的人

西方新闻界称此类人为自我膨胀型,对于此类人记者不能在采访中表现出反感,要特别注意这类人上镜头时是否会产生令观众嘲笑的负面效果。

△有所顾虑的人

对于这类人记者只能凭借诚恳的态度和人格的魅力去取得合作。

△朴实诚恳的人

这类人是比较容易采访的人,他们对自己讲的话无所顾虑。

△爱打官腔的人

这类人是比较难以采访的人,记者要能够抓住时机,抓住采访关键点,能够发现问题。

△说大话、空话、假话的人

许多假报道、夸大性报道来源都是这样一些人提供的,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特别小心,分辨事实,探明真相。

以上我们归类分析了不同类型采访对象,那么针对不同对象,记者采取的具体对策应该是灵活的。

记者在采访中,要对人感兴趣。中外一些名记者在研究采访对象心理方面颇下功夫。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专访任务,他们更加小心谨慎,想尽办法接近采访对象,争取采访机会。对待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他们对采访对象的选择非常重视。在美国,还专门分派出预约记者,他们的任务是,为电视报道找到适合采访的对象。许多记者的经验证明,选择恰当的访问对象并得到通力合作,采访的成功就有了前提保证。

(2)采访对象心理

探索访问对象的心理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最有效的方法是考虑访问对象为什么接受采访?为什么愿意合作?为什么通力合作?又为什么不接受采访?为什么不愿意合作?为什么仅仅是初步合作?为什么完全不合作?

以下是同意采访的一些标准理由——

获得认可和宣传的机会;

发布他自己的消息的机会;

成为一个“教育者”的机会;

阐明立场或消除误解的机会;

影响或给他人留下印象的机会;

新奇的体验,自我膨胀;

文字见诸报端,使之流芳百世。

以下是不同意采访的一些标准理由——

对采访者的动机表示怀疑;

没有时间;

对采访者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缺乏信心;

对能否给出正确的答案没有把握;

害怕或担忧。

很显然,采访的请求应促进积极因素,消除被动因素。具体联系可通过电话进行。首先在电话中自我介绍,解释采访目的及运用信息的目的。然后,再请求采访,约定好时间、地点。

比如,采访一位教师,如果只是说:“我可以就教育问题采访你吗?”可能会立即遭到拒绝。那么,不妨这样开头:“某某先生,跟我讲讲在你班里发生的令人兴奋的事情……也就是你让他们演一些剧中人物的角色的时候……你主持游戏活动很不错,所以我有一个印象,在你教的班里有一些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对此很好奇。你是怎样想出这些主意的?我想跟你谈谈你的经验,并在电视专访节目中采访您。”

这样做不仅可以获得采访的机会,还会激发对方的思想。当你们见面时,对方肯定还想到了教育问题,其结果是会产生一次富有成效的采访。

(3)恰当采访对象的选择

一般来说,选择的访问对象应该是与报道事实直接有关的当事人,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或虽不是当事人,但却是最了解有关情况的人。

一次采访活动应该选择多少访问对象?

对此不能有硬性的规定,应根据报道需要来灵活确定,原则是把事实弄清楚。

初学采访的人,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满足于一两个人的访问。我们主张,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访问一些与新闻事实有关的人。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各持己见,如果听到一点就报道,容易造成报道的片面性甚至失实。即便是人物专访,记者采访几个周围的人也是有益无害的。有些复杂事件采访或许要选择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访问才能弄清事情的原委。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为披露“水门事件”真相,曾经对几百人进行访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