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俄罗斯文学名家 > 第四讲 蒲宁 美与永恒之结合的探寻者02(第1页)

第四讲 蒲宁 美与永恒之结合的探寻者02(第1页)

第四讲蒲宁:美与永恒之结合的探寻者02

全诗共两节,首先描写了乡村的景象:四周尽是草原,到处是抽穗的庄稼,荞麦开着白花,布谷鸟不停地咕咕。然后,反复抒发强烈的情感:谁辛勤劳动,干活后在田野里过夜,谁就会感到幸福;谁能领受暖风散发的晚霞情,谁就是个幸福人;谁能感知暗夜天际繁星之美,谁就会感到幸福;谁白天在地里累了就睡,在星空下的辽阔草原上做一个深沉、安宁的梦,谁就幸福无疆!全诗把人的劳动与自然美景结合起来描写,情景交融地赞颂了人的劳动和劳动者。

人与自然的诗,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第一,表达了对以大自然为代表的整个世界的热爱,如《林中》:

沿着林中幽暗的小径,一路到处盛开着风铃草,是灌木林引领我前行,透亮儿的淡阴把我笼罩。这里是一片半明不暗,散发出枯叶的浓烈气息,远处,树林施舍出空地来,到宁静的谷地和河边去。太阳落山了,远方在变蓝,杜鹃在呻吟,而这条河带因为西天而渐渐变红,还把云彩映现出来。在我周围,排列整齐的树木像走向明亮的高天,我的心在黄昏的寂静里,为一种平静的快乐所充满。是时候了:把不幸和阴雨天,还有闷闷不乐的冬季都忘记——世上只有一种幸福——用心灵去爱整个世界!(顾蕴璞译)

全诗首先极力抒写大自然的美,以及其对抒情主人公心灵的慰藉:心灵充满了平静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诗的主题:世上只有一种幸福,那就是用心灵去爱这美丽可爱的整个世界!

第二,渴望与美而永恒的自然融为一体。如16岁时写的《敞开你的怀抱》:

敞开你的怀抱你的心胸,去拥抱那青春的感受——时光的匆匆过客吧!大自然呵!你也伸开双臂吧!让我和你的美融合在一起!你,深邃的高空多么碧蓝,无边无际,你,翠绿的原野多么辽阔,平畴千里!只有你才是我心灵之所寄!(赵洵译)

年轻的诗人渴望敞开怀抱、敞开心胸,去拥抱世上的一切,去与永恒的大自然的美,与深邃的天空、翠绿的原野等融合在一起,不再做时光的匆匆过客,而变得像大自然一样辽阔无垠、永恒纯净。1903—1905年的《天空》更进一步:

村里滴落着融雪的水滴,是个暖和的四月艳阳天。招牌和玻璃一齐闪烁着,旅馆泛白光,如过节一般。在乡村上空,在山峦上空,敞露着一片天空蓝莹莹,沿着山峦,向白色的峰巅连绵延伸着深蓝色的森林。打从纯大理石般的山之巅,打从纯绿宝石般的冰川上,打从微带绿色的天空中,飘来一阵阵清新的雪香。我便走向冬天,往北方,我便整天游**在林中,在那微带绿色的无垠天穹下,我的心总在和它交融。心儿以喜悦之情专注于解答一件事:我为何生存,为何我想告诉某个人我已被这片湛蓝吸引,诉说对这些迷人的色彩用言语无力表述得清,只有天空——只有快乐才被我永世携带在心中。(顾蕴璞译)

暖和的四月艳阳天,天空蓝莹莹的,深蓝色的森林连绵延伸,山巅像大理石一般白净,冰川闪烁着绿宝石的光,整个天空则微带绿色,大自然纯净、永恒的美,使得抒情主人公陶醉不已,整天游**在森林中、天空下,渴望像它一样美而永恒。

值得一提的是,蒲宁早期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对美的形象的探索和描绘,在自然中看到美的形象的具体体现。自然在蒲宁的意识里成为一种感动心灵的有益的力量,它可以带给人一切:欢乐,智慧,美,对世界无限性、多样性和完整性的感受,“天人合一”的感觉。因此,蒲宁视自然为生活永恒的基础,往往通过对自然的深刻认识来获取对世界美的甚至哲理的看法。他清晰地看到,转瞬即逝的个别瞬间的美虽然一去难以复返,但它却会在人的心灵以及自然之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自然世界的色彩变化,音调高低,生生不息的运动和更新更是吸引着蒲宁。蒲宁的世界并非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它几乎总是充满了深邃的时空感和强烈的运动感,在他的自然图景中延伸到远方的大地(路、草原、森林、平原、山脉、海洋等),挂着太阳或月亮、布满星辰或云朵的天空随处可见,时间的律动和飞驰随处可感。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生活的永恒和完整,一如蒲宁所说:“什么都没有死亡——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甚至在描写转瞬即逝的事物时蒲宁也能够捕捉并转达生活的完整统一。特瓦尔多夫斯基指出,从逝去的那个世界的一切珍品中留存下来的只有大自然的美,大自然随时代发生的变化比起社会生活来较为不明显,各种自然现象周而复始的循环至少造成这种生活情趣“永恒”不变的幻觉,因此蒲宁在他的诗歌里特别热衷于描绘大自然,而且写得极具匠心。

在这个时期,蒲宁在诗中也开始进行哲理探索。他或者探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理,如《为什么要说》:

为什么要说?说些什么?又怎能用简洁的话语把我满怀的热情、理想和整个心灵彻底倾吐?即或人类的语言并非都是老生常谈,也不必去寻找其中的奥秘,因为那些深刻的意义已经被人们忘记!再说,又能向谁畅述?任何人——即使他满怀真挚的热望——也无法完完全全理解别人的痛苦!(赵洵译)

19世纪俄国诗人丘特切夫曾创作了名诗《沉默吧!》,表现了两个方面的哲理内涵:第一,人无法认识这个世界,更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切认识,因为“说出来的思想已经是谎言”,这是丘特切夫极其深刻的哲学名句,含义相当丰富——首先,越是深刻的思想,与语言的距离就越大;其次,语言在传流下来的过程中被严重污染了。第二,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你无法把满腔的感情托付给别人,因为你的热情将被看作伪善,你的忠诚将被讥为愚蠢,你的信赖将会受人欺骗,你的爱心将会换来冷酷。丘特切夫深感在外部世界已无法找到精神的慰藉,因为人与人之间已无法沟通——不仅你的心事别人不愿也难以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语言难以表达真正的认识,说明对世界的认识(“说出来的思想已经是谎言”)。蒲宁的这首诗,是对丘特切夫《沉默吧!》的一种更现代也更通俗化的表达。首先,这是一个没有深度的时代,深刻的意义早已被人们忘记,因此一切都不必说,也没法说;其次,人的满怀热情、理想和整个心灵是无法用简洁的话语彻底倾诉的;最后,人与人之间隔膜太深,即便他人满怀真挚的热望,也无法完全理解别人的痛苦。和丘诗相比,蒲宁这首诗写得更为通俗晓畅。

或者探索美与永恒的结合。在《夜》一诗中他大声宣告:“我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美和永恒结合的征象”,而在《古樽上的铭文》中他具体探索了人与永恒的一种结合:

这古樽他发现于喧闹的蓝海边荒野的沙岸上的一座古墓,他花费很长时间由碎片修复墓内保存三千年的这一圣物。他在这一古樽上读到了如下无家可归的棺墓中古老的记述:“只有海,无边的海和天空才永生。只有太阳,大地和它的美才永生,只有用无形的纽带把生者的心灵和墓中的幽灵相连接的人才永生。”(顾蕴璞译)

借用古墓内三千年前的古樽作为象征,蒲宁巧妙地表达了人怎样才能进入永恒:像无边的海无垠的天空以及太阳、大地及其美才能永恒一样,人只有让自己的心灵与历史(墓中的幽灵)紧紧相连,才能获得永恒。也就是说,蒲宁认为,人不能忘记历史忘记祖宗,只有心系历史心系祖宗,才能获得永生。《为短短此生不尽的流变……》则探讨了自己如何不朽:

为短短此生不尽的流变,我将不停地得到慰藉:为这朝阳、小村的炊烟、为清新公园中缤纷的落叶,为你,熟稔的古老的长椅。给那些我将一无所知的诗人们上帝会留下秘密——关于我的记忆:我将成为他们的梦想,无形的不会死亡的人——美妙的幽灵,在这绯红色的公园,在这寂静里。(顾蕴璞译)

诗歌指出,只有把握永恒而美的自然现象,并且致力于创作,才能给后来的诗人留下记忆,甚至成为他们的梦想,从而获得永生,臻于不朽。

或者探索人生的一些普遍问题,如《日暮》:

对幸福我们总一味思忆。但幸福处处在。也许,它也是板棚后边的满园秋色,和流进窗扉的纯净的空气。深邃的天空浮起了一片白云,辉耀着它那清淡洁白的边缘,我久久注视它……我们一知半解,而幸福只和理解它的人才有缘。窗户敞开着。一只小鸟小声尖叫着飞落在窗台,我立刻把困倦的目光从书本移开。暮色沉沉,天空无片云,打谷场上脱粒机轰鸣声可闻……我看着,听着,很幸福。一切在我心。(顾蕴璞译)

中国俗语云:“身在福中不知福”,人是怀旧的动物,总认为过去更幸福。其实,幸福是随时随处都在的:它是满园秋色,是流进窗户的纯净空气,是深邃天空的一片白云,是飞到窗台的一只小鸟,是打谷场上轰鸣的脱粒机……“境由心造”,只要你不总是缅怀过去,而安心于现在,你就会发现,你总是在幸福中。

俄国诗人有重视语言、思考语言作用的传统。在俄国诗歌中,茹科夫斯基较早认识到,语言难以传达独特、真实的感受以及大自然那无可名状的美,在《难以表述的》一诗中他写道:“在不可思议的大自然面前,我们尘世的语言能有何作为?”丘特切夫在《沉默吧》等诗中发展了茹诗对语言的思考,进一步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了语言的局限性问题,并指出“说出的思想已经是谎言”。费特对此表示了应和。早年,他就写道“语言苍白无力”,无法表达对恋人的深爱,“只有亲吻万能”(《我的朋友,语言苍白无力……》)。1844年,在《就像蚊蚋迷恋黄昏》一诗中他希望“假如无须言辞,而用心灵诉说”。在此基础上,他进行了长久的思考与探索,最后找到了弥补或突破语言局限的一些方法:第一,是音乐(《请分享我的美梦……》);第二,是诗人那富有弹性与象征意蕴的诗的语言(《我们的语言多么贫乏!……》)。由于19世纪诗人思考的是语言的局限以及弥补这一局限的方法,而且颇为全面、完善,因此,蒲宁另辟蹊径,从语言的生命力和保护语言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语言的看法,如《语言》:

陵墓、木乃伊和尸骨了无声息,只有语言才获得生命:从远古起在世界的乡村墓地,只有文字才发出响声。我们再也没有别的财富!在充满仇恨和苦难的日子里,哪怕量力而为,要学会爱护我们不朽的天赋——言语!(顾蕴璞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