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俄罗斯文学作品 > 下册 20世纪俄国文学02(第1页)

下册 20世纪俄国文学02(第1页)

俄罗斯文学讲座:经典作家与作品(下册)20世纪俄国文学02

文学创作领域,20世纪20年代也颇为复杂,既有大量吸收现代主义手法的开放性的作家,如皮里尼亚克、扎米亚京等、叶赛宁等;又有独特的讽刺作家左琴科;更有颇为正规的现实主义文学,如拉夫列尼约夫、法捷耶夫等。

皮里尼亚克(1894—1938),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裸年》(一译《荒年》,1920),中篇小说《不灭的月亮的故事》(1926)、《红木》(1929)。代表作《红木》比较松散地描写了1928年俄国一个小县城多方面的日常生活:破落的贵族、地主在革命后靠变卖收藏的红木家具和大小古董为生;普通百姓满足于一己幸福,只要生活平静、自在;“被历史抛弃的”共产党员,或者十分懒惰、生活窘困,成天沉醉于幻想,或者百无聊赖,命运堪忧;新经济政策时期出现的投机商人,倒买倒卖,大发横财;新的当权者,徇私舞弊、贪污腐化、作威作福、肆意挥霍。皮里尼亚克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把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乃至印象主义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而又多样的创作风格,往往把片断性、多视角、象征融为一体,对当时一大批作家有很大影响。

扎米亚京则把表现主义、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起来,其日记体幻想小说《我们》(1924),运用象征、荒诞、幻觉、梦境、意识流等艺术手段,表达了反对过于强调集中统一、维护个性自由独立的意向。巴别尔的《骑兵军》(1926)真实、客观地描写了红色骑兵军的战斗与生活,把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结合起来。普拉东诺夫的长篇小说《切文古尔》(1927—1929)把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结合起来,描写20年代中期俄罗斯中部某草原小城切文古尔“自发地”提前实现共产主义的故事,是“反乌托邦文学”的一部力作。

左琴科(1895—1958),重要作品有幽默短篇小说集《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1922),幽默短篇小说《贵族小姐》《狗鼻子》(均1923)、《阔日子》《澡堂》(均1924)、《灯罩》《官威八方》(均1927)、《产品质量》(1928),中篇小说《山羊》(1922)、《夜莺唱的什么歌》(1925)、《丁香花开》(1929)、《米舍尔·西尼雅金》(1930),长篇小说《日出之前》(1943,1987)。其中,幽默讽刺作品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作品对十月革命后人们身上的市侩习气、社会政治中的官僚作风等,进行了生动、风趣的讽刺和揭露,其特点是:揭露与同情并存;讽刺和抒情结合;叙述者与人物同构。

拉甫列尼约夫(1891—1959),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第四十一》(1924)。讲述的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一个悲剧故事。身材苗条的漂亮红军女战士马柳特卡出身于一个渔夫家庭,父母双亡。她为人善良,富于幻想,喜欢写诗。她的诗虽然写得不好,但却是一个神枪手,枪法如神,弹无虚发,她在战斗中已经击毙了40个白军官兵。政委叶甫秀可夫令她与另外两个战士把撤退途中俘获的一名白军中尉戈沃鲁-奥特罗克从海路乘渔船押送到司令部去受审。途中遇上了恶劣的天气,风暴把两名战士卷入海中,马柳特卡和中尉漂到了孤岛上。在这里,两人不仅远离了队伍,也远离了社会,必须互相依靠相互帮助才能生存下去。马柳特卡美丽善良但没有文化,白军中尉英俊文雅且修养极高。当她发现,中尉的文化水平很高还能在文学上指导她时,本来就迷恋中尉的“蓝眼睛”的马柳特卡在照顾生病的中尉整整一星期后就与他深深相爱了。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迥然不同,经常发生争吵。一天,他们忽然发现有一艘帆船从远处驶来,仔细一看,是白军的船。中尉喜出望外,朝船那边飞跑过去。马柳特卡在大喊劝阻无效后举枪射击,应声倒下的中尉成为被她击毙的第四十一名白军。小说相当生动而深刻地描写了人性与阶级意识在女主人公身上的尖锐冲突,较为大胆而超前地描写了阶级斗争中也有真正的人性——一种超阶级的爱。

与此同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逐渐走向规范,从多元化向一元化慢慢靠拢。一批作家开始正面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们走向革命的历程。

富尔曼诺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一译《夏伯阳》,1923)、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的《铁流》(1924)、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毁灭》(1927),曾一度并称国内战争三大史诗。《恰巴耶夫》描写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式的军官恰巴耶夫怎样在政委的帮助下,成长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军事指挥员;《铁流》讲述的是十月革命后,一群主要由农民和旧俄军队的军官和士兵组成的“乌合之众”,怎样在指挥员郭如鹤的带领下,历尽千难万险,经过极度疲劳、饥饿和死亡等考验,变成了纪律严明的铁流;《毁灭》描叙远东一支游击队如何在队长莱奋生的领导下,冲破重重艰险,突破敌人的一次次包围与伏击,最终有19个精干、坚定的革命者化险为夷。三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国内战争中进行的人才精选的问题,但前两部小说写得比较粗疏,只有《毁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关键在于它颇为出色地写出了有血有肉成长中的人(如莱奋生),尤其是从心理上比较精细地刻画人的性格转变过程(如叛徒密契克)和精神成长历程(如排长麦杰里察、库勃拉克),同时具有严谨的艺术结构。

鲁迅曾高度评价《毁灭》和《铁流》:“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的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他称《毁灭》为“纪念碑的小说”,“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爱他”,并亲自把它翻译成中文,极有眼光地肯定了小说对主人公莱奋生的描写没有落入英雄人物性格单一化、标准化的窠臼,而是一个在战斗烽烟中滚打、生长的真实人物,心里充满着“对于新的、美的、强的、善的人类的渴望”,并“必然地和穷困的大众联结,而成为他们的先驱”,但也只是“以‘较强’者和这些大众前行”,且“不但有时动摇,有时失措”,而且在他的率领下,“部队也终于受日本军和科尔却克军的围击,150人只剩了19人,可以说,是全部毁灭了”,但他最终在战斗的烽烟里成熟为一个出色的指挥员。

鲁迅还指出,《毁灭》塑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美谛克(即密契克)的形象是真实的、成功的,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他的性格是真实的。作者把这个活的人加以解剖,有血有肉地展示给读者。作者写他性格的多样:“他要革新,然而怀旧;他在战斗,但想安宁;他无法可想,然而反对无法中之法,然而仍然同食无法中之法的果实——朝鲜人的猪肉——为什么呢,因为他饿着!”鲁迅说,“读者倘于读本书时,觉得美谛克大可同情,大可宽恕,便是自己也具有他的缺点”。

费定(1892—1977)的《城与年》(1924),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国内战争中应走什么道路的长篇小说。革拉特科夫(1883—1958)的《水泥》(1925)则是最早描写国民经济恢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长篇小说。

诗歌方面,则有叶赛宁(详后)、“新农民诗人”[15]和马雅可夫斯基。

以克留耶夫(1884—1937)、克雷奇科夫(1889—1937)为代表的“新农民诗人”,歌颂具有宗教色彩、古朴气息的俄国农民生活和古老的大自然,呼吁关注机器文明对大自然和古老农村文化的破坏,诗歌富于画面感和象征性,超前体现了较强的生态意识。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主要作品有讽刺短诗《开会迷》(1922),长诗《列宁》(1924)、《好》(1927)、《放开喉咙歌唱》(1930),剧本《臭虫》(1928)、《澡堂》(1929)。早年是出色的未来主义诗人[16],十月革命后,他把未来主义手法融入现实主义之中,创造了“楼梯诗”,讽刺官僚主义者,鞭挞小市民习气,歌颂革命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长诗《列宁》塑造了革命导师列宁的光辉形象,歌颂了列宁对俄国革命的巨大贡献,表明列宁及其事业将永垂不朽。长诗《好》描写了苏维埃共和国从诞生、巩固到繁荣昌盛的全过程,被誉为苏联革命的英雄史诗。讽刺喜剧《臭虫》和《澡堂》尖锐抨击了种种不正之风。《放开喉咙歌唱》则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纲领和20年创作的总结。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气势磅礴,联想奇特,极度夸张,节奏明快,音韵独特。

在此时期,戏剧创作也出现了初步繁荣。较著名的戏剧作品有:特列尼约夫(1876—1945)的《柳波芙·雅罗瓦姬》(1926),维什涅夫斯基(1900—1951)的《乐观的悲剧》(1933)等。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高尔基,他一方面继承了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浪漫主义传统以及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谢德林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学习和吸收了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20世纪中期(1934—1953):创作的政治化和单一化时期

1934年8月,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从思想上、组织上对作家和文学创作实行政治性的一统化,结果使各种文学团体、思潮、运动和不同流派**然无存。这次大会通过了《苏联作家协会章程》,确立了基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且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由于规定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作用,再加上此后执行过程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基本方法变成唯一的方法,甚至以此来排斥、打击其他艺术方法,因此苏联现实主义文学在较长时间里深受压抑,不能写真实,完全一元化了。其结果是出现了大量概念化、公式化乃至颇为粗糙的作品,其突出代表是包戈廷(1900—1962)的电影剧本《带枪的人》(1937)这样公式化的作品,潘菲罗夫(1896—1960)的《磨刀石农庄》(1928—1937)这样描写集体化农庄建立和发展过程的粗糙小说。

这个阶段,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唯一的创作方法,同时又负有严肃的政治教育任务,现实主义文学单一化了,大多数作品都是正面描写和歌颂为主,如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的长诗《春草国》(1936)歌颂集体农庄,但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马卡连柯和奥斯特洛夫斯基。

马卡连柯(1888—1939),俄国现代教育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教育诗》(1925—1935),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染上了盗窃、流氓、抢劫、赌博等恶习,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逐渐转变为团结战斗的集体,成为苏维埃新人的故事,描写了如何把不良少年培养成有觉悟、责任感、荣誉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这一原则和方法具体包括:流浪儿是可教育的;建设学生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自我教育;前景教育方法,即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惩罚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且要对每个少年犯罪者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代表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是一部自传性的作品,描写了保尔·柯察金怎样经过革命的洗礼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的锻炼,战胜疾病,成长为社会主义新人的一生经历,提出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乃至疾病,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童年过着最底层的苦难生活。年轻时,他受到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思想进步,后来为拯救陷入敌手的朱赫来而被捕,在狱中表现得坚贞不屈。出狱后哥哥阿尔焦姆送他参加了红军,在柯托夫斯基骑兵旅和布琼尼骑兵团中转战疆场,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后以惊人的忍耐力使医生们深为敬佩。保尔出院后离开了部队,无论是做共青团工作,肃反工作还是参加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都表现出了坚持真理和不怕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并且在爱情问题上也有着严肃的态度。残酷的战争、艰苦的劳动、繁重的工作使他病倒了,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最终获得了成功。小说真实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形象。保尔的坚强意志和刚强的性格是在英勇的战斗和艰苦的劳动中,在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律己中锻炼出来的,小说通过他的成长道路阐明了小说的主题:“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小说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曾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产生过重要影响,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他们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但总的来说,这部小说在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