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俄罗斯文学讲座经典作家与作品 pdf > 附录二 杰尔查文 现实生活中的人之歌(第2页)

附录二 杰尔查文 现实生活中的人之歌(第2页)

罗蒙诺索夫还只是试图把科学知识、激越的感情与哲理诗结合起来,探究自然的规律、宇宙的奥秘。显然,情感与哲理也未能融为一体。

杰尔查文开始把生命的思索与饱满的**较好地结合起来,并把哲理诗由向外探寻自然规律转向通过人自身的生命来追寻宇宙生命的奥秘。他强调,在卓越的抒情诗中,每句话都是思想,每一思想都是图画,每一图画都是感情,每一感情都是表现,或者炽热,或者强烈,或者具有特殊的色彩和愉悦感。这样,他就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把俄国的哲理诗发展成为哲理抒情诗,并初步奠定了俄国哲理抒情诗的基础。杰尔查文的哲理抒情诗最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死问题,感叹人生短暂,青春不再,试图思考生死的奥秘。但他不是像波洛茨基似的直接说出自己的思考,而是把感情与形象灌注于哲理诗中,透过感情与形象显示哲理,写出了现实生活中人人共同感知却又十分害怕的问题,生动形象,摄人心魂,如其《午宴邀请》一诗中的诗句:

而我知道,我们的世纪过眼烟云;孩提时代刚过去,老年时期就来临,死亡早已在围墙外窥伺。(曾思艺译)

又如《经念梅谢尔斯基公爵之死》中的诗句:

死亡,躯体的颤抖、恐怖!我们是骄傲和悲惨的结合;今天是上帝,明天是尘土;今天诱人的希望将我们迷惑,而明天,人啊,你在何处?有如梦境,有如甜蜜的幻想,我的青春早已踪影全无。(曾思艺译)

杰尔查文的哲理抒情诗对后来的俄国哲理诗,尤其是丘特切夫的诗歌,有着颇大的影响,对此,笔者在《丘特切夫诗歌研究》一书中已有论述,此处不赘。

第三,俄国的自然风景。俄罗斯的大自然有一种独特的非同寻常的美,法国作家莫洛亚指出:“俄罗斯风景有一种神秘的美,但凡看过俄罗斯风景的人们,对那种美的爱惜之情,似乎都会继续怀念至死为止。”然而,18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俄国古典主义统治文坛,而俄国古典主义深受法国古典主义影响,主要描绘义务与情感的冲突,表现公民精神,对自然很少关注,即使描绘自然景物,也往往是古典主义的假想风景,最多也只能像罗蒙诺索夫一样,把它当作科学认识的对象,如《朝思神之伟大》之描绘天空:

那里火浪滚滚,看不到涯岸,那里烈焰翻卷,持续了亿万年;那里的岩石像水一样沸腾;那里的热雨哗哗不断。(张草纫译)

18世纪后期兴起的俄国感伤主义的一大贡献,便是重视自然风景,并且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欣赏大自然的一切,同时把它与人的心灵结合起来。该派的领袖卡拉姆津(1766—1826)认为:“大自然和心灵才是我们该去寻找真正的快乐、真正可能的幸福的地方,这种幸福应当是人类的公共财物,却不是某些特选的人的私产:否则我们就有权利责备老天偏心了……太阳对任何人都发出光辉,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对于任何人都雄伟而绚丽……”俄国感伤主义以此为指针,在诗歌创作中把自然景物的变化(自然的枯荣)与人的生命的变化结合起来,对生命进行思索,如卡拉姆津的《秋》把自然的衰枯繁荣与人心的愁苦欢欣联系起来,并面对自然的永恒循环,深感人之生命的短暂。不过,他们的自然风景一般还是普遍的风景,俄国的色彩不太明显。

受俄国感伤主义尤其是卡拉姆津的影响,杰尔查文在后期的创作中大大增加了对俄国自然风光的描绘,以致自然风景描写在其晚期乃至整个创作中占据一个显要的位置。他的自然风景描写,往往和日常生活的描绘结合起来。如《致叶甫盖尼·兹万卡的生活》,就把对俄国地主日常真实生活的描写与对俄国自然风光的欣赏融为一体。他善于用颜色传神地描写日常生活的细节,如《兹万卡的生活》中描写餐桌上的食物的一段:

紫红色的火腿,碧绿的菜汤加蛋黄,绯红焦黄的点心,白嫩的牛油,大虾像树脂与琥珀一样通红,还有鱼子酱,斑斓的梭鱼配上淡青的葱叶——多么漂亮……(蒋路、孙玮译)

他更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形象来把握和理解自然,如《瀑布》:

宝石之山从高而降,像四堵断崖巉壁,像无底的珍珠与白银,它在下面沸腾翻滚,又向上掀起一堆堆小丘;从飞沫中升起一座蓝色的丘陵,远处的林中听来咆哮如雷鸣。(北京俄语学院科学研究处翻译组译)

杰尔查文的一大贡献是把有个性的人带进俄国诗歌,从而打破了古典主义用国家、集体窒息人的局面,使人的情感、个性得以发展,他在诗中不仅表现自己刚正不阿的独特个性,而且描写自己的生活琐事、情感经历,使诗歌富有自传性。他用有个性的眼光来观察自然,结果发现了俄国极富特色的自然风景。库拉科娃指出:“杰尔查文最先把真正实在的自然景色放到诗歌中,用真正实在的俄罗斯风景来代替古典主义的假想的风景。杰尔查文看到全部色彩和自然界的全部丰富的色调,他听到各种声音。在描写乡村的早晨时,他听到牧人的号角、松鸡的欢悦的鸣声、夜莺的婉转娇鸣、奶牛的哞声和马的嘶叫。……杰尔查文不仅最先在俄罗斯诗歌中描述了真实的风景,而且他还让风景具有极为鲜明的色彩。……当杰尔查文谈到自然景色时,他的诗歌中经常闪耀着珍珠、钻石、红玉、绿宝石、黄金和白银。”

杰尔查文对俄国诗歌的贡献,还表现为较早地歌颂个人的情感,如他曾宣称:

我将尽情享受人生的欢乐,频频地同我的爱人亲吻,常常地倾听夜莺的歌声。(朱宪生译)

杰尔查文还主动向民间文学学习,把民间的谚语、生动的口语等带进了俄国文学。可以说,在杰尔查文这里,已初步具备了后来俄罗斯诗歌发展的各个方向,他的确不愧为普希金所说的“俄罗斯诗人之父”。

参考文献

[俄]布拉戈依:《从康捷米尔到今天》,莫斯科,1972。

[俄]布罗茨基主编:《俄国文学史》,上卷,蒋路、孙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俄]库拉科娃:《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北京俄语学院科学研究处翻译组译,北京俄语学院印,1958。

《俄罗斯抒情诗选》,上册,张草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俄诗精粹》,李家午、林彬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5卷,吴笛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俄]拉吉舍夫:《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汤毓强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俄]莫洛亚:《屠格涅夫传》,江上译,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75。

徐稚芳:《俄罗斯诗歌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朱宪生:《俄罗斯抒情诗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