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ppt > 第一节 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第2页)

第一节 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第2页)

生涯的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同的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人在不同的生涯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各个阶段之间具有递进性。

4。全面性

生涯以个体发展为中心,包含了各个层面的社会角色。对于个人生涯规划而言,要考虑的点、线、面极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因此,个人需要正确评估自我能力,长远考虑发展未来。

5。终身性

生涯是人一生中连续不断,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过程。

三、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

“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加实用。”理论可以指导一个人的行动,帮助其在混乱中找到方向。同样,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能够帮助个体理解自己所经历和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解释和总结相关的信息,并据此作出推测,设定发展的目标。

(一)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也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帕森斯在其著作《选择一个职业》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体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个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的因素:(1)正确认识自己,包括人格、能力、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2)懂得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优缺点、环境和发展前景;(3)对以上两部分事实的相互关系的准确认知。

帕森斯认为,个人选择职业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特质要与特定行业的要求相匹配,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得到发展,并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

特质-因素理论强调遗传、学习、环境和成熟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能力、人格、行为和动机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特征,适合某类具有相近的人格特质的人来从事。而个体差异与职业资料的收集与利用,是该理论的基本特点。在这一背景下,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得以迅速发展并付诸使用,促进了招聘单位与求职者间的相互了解,也使职业指导(介绍)这一行业得以诞生并迅速发展。

当然,特质-因素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个人特质错综复杂,需求、价值观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很难精确测定;职业千差万别、种类繁多,很难为每一种职业确定所需的人格特质;会忽略人格的动态发展;等等。

(二)霍兰德的类型论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家约翰·L。霍兰德(JohnL。Holland)假设,人的职业选择是其人格的反映,“职业选择反映了人的动机、知识、人格和能力。职业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一些工作职能和技巧”。霍兰德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现实社会中的人大多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即实际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与传统型(C)。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

(2)所有的职业环境均可划分为相应的六大基本类型,任何一种职业大体都可以归属于六种类型中的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组合。

(3)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包括职业选择、工作转换、工作业绩以及教育和社会行为等。

与特质-因素理论相比,霍兰德的类型论更注重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注重个人特质与未来工作世界的配合。

(三)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

维塔利·B。金兹伯格(VitalyB。Ginzburg)是职业发展理论的缔造者。他指出,职业决策是一连串的过程,并非是在某一时刻一下子就能作出“决定”的。职业选择是优化决策,职业选择的实现过程中充满了个人意识与外界条件的折中、调适。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包括现实因素、教育因素、个人情感和人格因素、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因素。

根据金兹伯格的理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儿童在11岁之前处于生涯发展的幻想期。儿童们对身边的职业,特别是对他们能够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如医生、护士、教师、警察、司机、演员等,充满了新奇、有趣的感觉,幻想着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在游戏中扮演、模仿各自喜欢的角色。这一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11~17岁是生涯发展的尝试期。这一时期人由儿童向青年过渡,并逐步接受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此过程中,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和变化,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获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这一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但不仅限于此,而是更多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17岁以后是生涯发展的实现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与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这一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客观、现实、讲求实际。

金兹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事实上是前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发展变化过程,对职业生涯的中后期的关注度不足。

(四)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1。生涯发展阶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E。舒伯(DonaldE。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比金兹伯格的更进了一步,他提出了依据年龄将个体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的划分方案。与金兹伯格的划分相比,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增加了就业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是目前被运用较多的划分方案(表1-1)。

表1-1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与人物

2。生涯彩虹图

为了综合阐述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间的相互影响,舒伯于197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生涯彩虹图”(图1-1),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更好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

图1-1舒伯的生涯彩虹图

在舒伯的生涯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分成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6个不同的角色,他们交互影响交织出个人独特的生涯类型。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最外的层面代表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又称为“大周期”,包括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的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

从舒伯的生涯彩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体化的生涯发展历程。从时间上,它包括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部生命历程;从空间上,并不局限于对职业角色的关注,同样重视非职业角色对一个人生涯的影响。舒伯认为,持家者、公民、休闲者、学生、子女等的角色和工作者的角色都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具体表现。自我概念包括个人对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是个人生涯发展的核心。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结果。其理论观点是现今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指导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得到了各国职业生涯指导界的普遍支持。

如果说到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导致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中年期、老年期的角色与任务出现一定的滞后,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此外,舒伯的理论对经济以及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方向的影响重视程度尚显不够。

(五)沙因的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埃德加·H。沙因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

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沙因根据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对44名毕业生的跟踪研究指出,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有些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直到他们不得不做出某种重大选择的时候,如到底是接受公司将自己晋升到总部的决定,还是辞去现职,转而开办和经营自己的公司。正是在这一关口,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质、性向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模式(或职业锚),这个模式(职业锚)会告诉此人,对他或她个人来说,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