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V字形墓碑很少,如图13。36中的石碑,着色石灰石,高56厘米,大约属中王国时期晚期,1889年从卢克索购得,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从形式上看,它们类似于神龛,但神龛是摆放人像的,而V字形石碑不放雕像,只有浮雕和铭文。在古王国时期及之前未曾见过这种石碑,只见过神龛。在中王国时期及以后才见到这种石碑。这种石碑上的铭文和图像分3层:最上面一层是象形文字铭文,共3行,是用黑墨水写在黄色底子上的,其内容是献祭给奥西里斯神的献祭公式。中间一层画的是墓主人及其妻子。墓主人右手持一件权标类的东西,左手持一根长棍。妻子站在丈夫身后,但不在同一水平上,而且与丈夫相比矮了许多。画面上满是祭品,最下面一栏是放在桌子上的4个罐子。
在这3种墓碑中以上圆下方形的墓碑最多和最典型。
古代埃及人在死后不实行火化,而是进行埋葬,其典型的形式是在将尸体制作成木乃伊以后,放入棺材中埋葬。如果不算国王(如图坦卡蒙)的金棺,古代埃及人的棺材有木棺和石棺两种,古代埃及留下很多的木棺和石棺,人们在参观欧美一些大型博物馆时都能够看到。棺材的形状有长方形、椭圆形和人形3种,以长方形和人形最多。
例如,胡夫之子维西尔杜阿-恩-拉(Dua-en-Re)的石棺花岗岩,1838—1839年发现于吉萨地方杜阿-恩-拉的马斯塔巴墓,属古王国第4王朝时期。该石棺呈矩形,无铭刻,用独石制作而成。此人是胡夫的王子,曾在孟考拉统治时期做过维西尔。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石棺。石棺当然是最坚固的,所以古代埃及的王室成员和贵族都常用石棺。有的人甚至有几个石棺(如新王国时期的女王哈特舍普苏特就有至少3个石棺)。此石棺略有残损,但基本保存完好。大概是为了把棺盖揭开或盖上,所以在棺盖的2个窄边留了2个凸饰,以方便移动。
图13。36V字形墓碑。开罗埃及博物馆藏
图13。37胡夫之子的石棺。都灵埃及博物馆藏
再如哈特舍普苏特的一个石棺:花岗岩,属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
图13。38哈特舍普苏特的石棺。开罗埃及博物馆藏
还有森穆特的石棺:棕色石英石,出自库尔纳,现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石棺呈椭圆形,和哈特舍普苏特的石棺不一样。
图13。39森穆特的石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王子图特摩斯的雕像和石棺:滑石,属第18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360年,现藏德国柏林博物馆。这副棺材很特别,王子雕像平躺在盖子上。实际上,这是一副人形式棺材,但棺材和棺材盖并没有分开,所以,他实际上是躺在一个平台上(平台像两头狮子,有头和腿、脚等),在他的胸前有一只张开双翅的鹰,似在保护着他,造型别致。
图13。40王子图特摩斯的石棺雕像和石棺。柏林博物馆藏
图13。41舍塔伊的人形棺材盖。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人形的有埃及驻库什的总督舍塔伊的人形棺材盖:花岗岩材质,第19王朝时期,现藏大英博物馆。图13。42中是一副完整的人形棺材,现藏大英博物馆。长方形木质棺材,如图13。44所示,属新王国时期,现藏大英博物馆。
图13。42一副完整的人形棺材。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既然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的时间会很长,那么,如何保护好尸体就很重要了,所以就有了制作木乃伊的事情。制作木乃伊是很费时费钱的,一般人是制作不起的。好在埃及这个地方天气干燥炎热,穷人死后,把尸体往沙漠里一扔,也可能不会腐烂,皮肤和骨头都会保存完好,这就是干尸。
图13。43干尸。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古代埃及人制作木乃伊主要是为了使人能够复活。
关于木乃伊的制作方法,在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他说:
(86)有一些人是专门做这件事情的,他们有这一行的专门的手艺。当一个尸体送到他们那里去的时候,这些人就把涂画得逼真的木制尸体模型拿给送尸体的人们看。他们说,有一种最高明的制作木乃伊的手艺,掌握它的人的名字在谈到这类问题时,我是因禁忌而不能讲出来的。他们提到的第二个办法不如第一个完美,价钱也比较便宜,第三个办法最便宜。他们给人看过这些后,就问尸主他们希望用什么办法处理尸体。尸主和他把价钱谈妥之后就走开,而留在那里的工人们便动手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如果他们使用最完美的办法来加工的话,他们首先从鼻孔中用铁钩掏出一部分的脑子并且把一些药料注到脑子里去清洗其他部分。然后,他们用埃西欧匹亚石制成的锐利的石刀,在侧腹上切一个口子,把内脏完全取出来,把腹部弄干净,用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加以冲刷,然后再用捣碎的纯粹没药、桂皮以及乳香以外的其他香料填到里面去,再照原来的样子缝好。这一步做完了之后,这个尸体便在硝石当中放置七十日。超过了这个时间是不许可的。到了七十天过去的时候,他们便洗这个尸体,并把尸体从头到脚用细麻布的绷带包裹起来,外面再涂上通常在埃及代替普通胶水使用的树胶,这之后尸体便以这个样子送回给他的亲属,亲属得到这个尸体,便把它放到特制的人形盒子里去。他们把木盒子关上,便把它保管在墓室里,靠墙直放着。
图13。44木棺。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87)这便是费用最贵的那一种调理尸体的方法。如果人们不愿意化[花]费太多,而选择第二种,即中等办法的话,那末便是这样的:制作木乃伊的人先把注射器装满杉树制造的油,然后把它注射到尸体的腹部去,既不切开尸体,也不掏出脏腑。注射是从肛门进去的,但注射后肛门便被堵上以防流出。然后在规定的日子中间浸在硝石里,而到了规定的日期,他们就叫杉树油再流出来。正是由于杉树油的作用的关系,整个内脏和肠子都被溶化而变成了**。这时硝石已经分解了肌肉,因而这个尸体剩下的便只有皮和骨了。尸体便这样地归还了死者的亲属,再也不加什么工了。
(88)再穷一些的人是用第三种办法来制作木乃伊的。这种方法就是把腹部用泻剂清洗一下,然后把尸体放到硝石里浸七十日,再把它交回尸体的亲属带回去。[12]
制作木乃伊时,掏出来的内脏是分别放在几个陶罐或石罐里的。例如,第18王朝时期一个名叫卡提-纳克赫特(Katy-nakhte)的臟器罐,出自底比斯,属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现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概从古王国时期开始,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就将死者的内脏分别放在几个罐子里。一般是4个罐子(它们或是陶罐,或是石罐),罐上面有塞子或盖。每个罐子上面的盖子或塞子分别是荷鲁斯的4个儿子的头像。荷鲁斯的4个儿子分别叫作伊姆塞提(Imsety)、杜阿穆特(Duamutef)、卡贝赫森奴艾弗(Qebehsenuef)和哈皮(Hapy)。起初,4个盖子或塞子都用人头的形状,后来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形状:分别为人头伊姆塞提、豺狼头杜阿穆特、鹰头卡贝赫森奴艾弗和狒狒头哈皮。之所以用荷鲁斯的4个儿子的形状,可能是想借助它们的名气来保护死者的内脏。
图13。45卡提-纳克赫特臟器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木乃伊是放在棺材里的,棺材放在墓里。
木乃伊面具大概是在第一中间期才有的,在中王国时期开始流行。
如图13。46所示的木乃伊面具:金叶,高61厘米,属中王国时期,现藏大英博物馆。这是一个无名女性的木乃伊面具,从别的资料看,此妇女可能叫作萨特杰呼提。面具的头饰为黄金制作成的鹰展开双翅的形状,因此,这肯定是一个王室女性的面具,而且有学者认为,它肯定是一个公主的面具。古代埃及流行给死者的木乃伊上覆盖一个面具,最著名的莫过于图坦卡蒙的那个黄金面具。柏林博物馆藏有一个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国王的王后提伊的黄金面具。
图13。46木乃伊面具。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图13。47提伊王后的木乃伊面具。柏林博物馆藏
一个人死后,亲属们会很悲痛,在埋葬死者时,会有不少人一面送葬一面哭泣,在埋葬死者时我们在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拉莫斯墓里还看到一幅所谓哭丧妇的画。拉莫斯是第18王朝中后期的著名政治家,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和四世时期的维西尔。在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王权同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矛盾激化,因此,他免去了自己的一个名叫普塔赫摩斯的阿蒙祭司的维西尔的职务,而任命了拉莫斯担任维西尔。后来,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让他继续担任了这一职务。他的墓在底比斯西部的舍克赫·阿布德·埃勒-库尔纳,墓的规模很大,原来可能有许多的殉葬品,不过现在他的墓里除了一些浮雕和壁画以外,已是空空如也,而且浮雕和壁画也多有残缺。这幅画是该墓里的表现送葬过程的壁画的一部分,是一群妇女在吊丧时号啕大哭的情景:妇女们拥挤在一起,仰天哀号悲痛欲绝。满脸的泪珠是用排列整齐的点珠来表现的,垂直的长衣是用纤细而颤动的线条来描绘的,强烈地表现出由于哭泣而全身颤动的感觉。这幅画是该墓壁画的一部分,在这幅画的左边,是男人们抬着棺材缓缓行进的情景。有学者说,在这幅画上,已看不到古王国时期人们在死者面前哭泣时带有隆重的仪式感的性质,而是趋向写实,更富于生活气息。墓画表现的应当是拉莫斯去世时的送葬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