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 > 第三节 第一中间期(第2页)

第三节 第一中间期(第2页)

《聂菲尔列胡预言》中的内容见前文所引。

《对美利卡拉王的教训》中说:

看,要为亚细亚人定下界标。我在东方从赫努别特到荷鲁斯大道建立了边界。在那里有居民点,在其地界以内住满了优秀的人,以便阻止亚西亚人。……他生活的地方是不好的——是个缺水的地方,由于树林众多而难于通行,由于高山道路艰难,他不住在一个地方,他的双脚由于贫困而到处游**。从荷鲁斯时代起,他便进行战斗,但未获胜利,而他自己也未被战胜。他像强盗一样不宣布战斗的日子,他们害怕武装的队伍。要像我一样是勇敢的,在要塞中弓箭手要如同战斧一般;我命令三角洲杀死他们。我洗劫他们的居民点,我夺取他们的畜群。对埃及来说,亚细亚人是更为可恶的……他攻击孤立的村庄,而不攻击有很多城市的地区……[98]

二、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

在第一中间期小国林立的局面中,位于中部埃及的赫拉克列奥波里(Heracleopolis)强大了起来,统一了北部三角洲和中部埃及,势力达到提尼斯附近,建立了第9和第10两个王朝,称雄于一时。

图5。14森努的墓碑。波士顿博物馆藏

赫拉克列奥波里位于尼罗河谷与三角洲交界处不远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离法雍湖不远,有较好的灌溉条件,是一处粮仓。这里也是一条交通要道,不仅处于南北的交界点上,而且是与西部绿洲交通的重要枢纽,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前文讲到的《一个能言善辩的农夫》中的农民赛克亥特正是从西部绿洲将物品运往赫拉克列奥波里去出售。随着古王国时期统一局面的瓦解,赫拉克列奥波里的地位逐渐提高,并终于称霸于中部和北部埃及。在它的统治下的有2个强大的诺姆——赫尔摩波里(Hermopolis)和喜乌特(Siut)。

第9王朝的奠基人克赫提(Kheti)一世可能曾统一过整个埃及,因为他的名字曾在第一瀑布附近的岩石上被发现。据曼涅托记载,第9王朝的第一个国王叫阿赫托伊(Achthoes),非常残暴。[99]

他的继承者未能保持住对全埃及的统治,只统治了埃及的中部和北部。为了维持统治,第9和第10两个王朝的国王曾采取了若干措施:发展经济,开发法雍湖附近地区,调整国内的经济关系,提出新的王权理论以重新加强王权,并注意对外政策,等等。

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在政治上的主张从《对美利卡拉王的教训》(以下简称《教训》)中可以看出来。这篇《教训》是第10王朝国王阿赫托伊给他的儿子美利卡拉的一份政治遗嘱,它从多方面阐述了这个王朝的政策,是研究这个时期政治的重要资料。这篇《教训》写在一份纸草上,其内容十分混乱、庞杂,没有一个清楚的思路。但它是埃及最早的“教训”文章之一,可以说是一篇政治论文,是一篇阐述在乱世中如何加强王权,维护统治的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

随着古王国时期社会秩序的崩溃,统一制度的瓦解,君主专制不复存在,因而古王国时期的君权神授的理论已不能令人信服。第一中间期里的现实也表明,君权并非神授,而是靠自己的实力建立起来的,谁的实力强大,谁就可能占领广大的地区,统治更多的人民,谁就可以称王,并在小国中称霸。在乱世中发展起来的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本身就是一个例证。因而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对君权神授的理论也不可能信服,他们的权力并非神授,而是从乱世中奋斗出来的。在《教训》中,虽然赫拉克列奥波里的国王还在继续鼓吹一些旧的君权神授的理论,但这篇《教训》让人感兴趣的是,它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王权理论。例如,它提出了王权合理性的思想,强调了王权存在的必要性:“他(按:指神)为他们(按:指普通人民)创造了统治者(王)作为支柱,以便支持软弱者的背。”鲁宾斯泰因指出,有关国王神圣出身的思想在《教训》中很少有反映,而关于王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的思想,作为应当加以确认和灌输到人们意识中去的新思想,在整篇《教训》中是占优势的一种思想。[100]

这些新的有关王权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王也是人,但他的品质又高于人的品质,他的事情归神审判,不过对国王执行审判任务的神也听命于人。第二,国王是英明而强有力的。《教训》的作者一方面认为,国王的英明“这是他出娘胎时就具有的”,“博学(英明的智者)——这就是两块土地的统治者”,即国王的英明是天生的,是神给予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国王的英明这种品质还应当进一步完善,他应当有一颗“熟练的心”,要有远见,以便不会被蒙骗。他不应当轻信,“因为轻信会变为不幸”。第三,国王应当是“仁慈的”。《教训》说:“你将不是邪恶的,因为仁慈会使你的心愉快。”国王要对臣民尽义务,从而使他的臣民支持、拥护他。国王应当关心那些软弱的人,“当你活在大地上时,你要创造真理,要安慰哭泣的人”,不要排斥“孤寡”。国王这样做了,就会“在世人中散布热爱你的种子”,“由于你的仁慈,从你身边会掠过赞扬,在神的面前祈祷你的健康”。这将是由于对他的臣民的热爱而建立的对国王的“最好纪念”。国王对臣民尽义务的思想同王权的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王权的伟大,不是被理解为豪华的仪式,或国王的非人的力量,而是被理解为为世人服务。第四,国王的力量不仅在于军队等暴力机器,而且在于他们的话的力量,即要掌握说话的能力和技巧:“你可因巧于辞令而强有力。对于国王来说,实力——这就是强有力的语言,它应当是使一切人,甚至强有力的贵族都害怕的真正的话。”

在《教训》中,特别强调加强王权同贵族奴隶主的关系。贵族奴隶主仍是王权依靠的主要阶级基础。“要尊重你的大臣,保护你的人”,“要提高你的大官,以便他们按照你的法律行事”,“国王因自己的大官而变得伟大”。就是说,国王要保护官僚贵族奴隶主的利益,发展他们的势力,从而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使王权更加强。但同时,要依靠新兴的奴隶主,依靠这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奴隶主阶层——涅杰斯(原意为“小人”),《教训》说,不要在人之子(贵族)和普通人(涅杰斯)之间造成差别。因为,这时涅杰斯已经成为军队的重要来源。而且,强有力的涅杰斯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王权可以完全依靠的力量。

军队是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统治的主要物质力量。《教训》中对军队是十分重视的。“要提高年轻的战士,而首都将会喜欢你,从你的臣民中增加战士。在你的市民中有很多青年人,满了20岁的强有力的人。当其愿望得以实现时,将使年轻的战士感到愉快。……至于老战士,那么,在我统治的时代,我由于他们而提高。增加你的大官,提高你的战士,扩大追随你的青年的队伍。供给他们以财富,保障他们以土地,赏给他们以畜群。”这就是说,加强军队,一方面要从涅杰斯中募集年轻人,另一方面要给他们以财产(包括土地)。从混乱中发展出来的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是很懂得军队的重要性的。

对于人民起义和贵族的反叛要坚决镇压。对南方的底比斯,阿赫托伊告诫美利卡拉说:“不要同南方搞坏了关系……如果他们没有谷物,那应该给他们。”对于贝督因人游牧部落,一方面要建立起牢固的边界;另一方面要准备同他们进行无情的战斗,杀死他们,洗劫他们的居民点,夺取其畜群。

总之,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内部的人民起义,贵族的反叛,强大的赫尔摩波里诺姆的分裂主义倾向;外部在南方有底比斯的兴起,在北方有贝督因人的入侵和威胁。因此,它必须进行顽强的斗争。但是,它最终也没能支撑下来,最后在同底比斯的斗争中失败。

三、底比斯的兴起及其与赫拉克列奥波里的争霸

底比斯(Thebes)位于埃及的南方。作为一个城市的名字,底比斯是希腊人的叫法。因为他们看到这里众多的巨大神庙的石门,犹如希腊的百门之城底比斯,因此便将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所在地的这个埃及城市也称之为底比斯。

以底比斯为其首都的诺姆名叫瓦斯特(Wast),又称查麦特(Tjmet)。卡尔纳克和卢克索两个镇被叫作“双宝座(theTts)”。卡尔纳克常常叫作阿普特-阿苏特(Apt-asut),意为“阿普特的宝座”,卢克索叫作阿普特-勒苏特(Apt-resut),意为“南方的阿普特”。[101]

戴奥多罗斯说,底比斯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实际上,它最早的历史在卡尔纳克地方只能上溯到第2王朝时期。最初它有3个镇,后来合并成为一个城市。其中第1个是位于尼罗河西岸,位于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王宫附近。在那里,人们发现了一些早期的墓和陶瓷碎片。第2个位于卢克索,第3个位于卡尔纳克,其中卡尔纳克可能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第6王朝时底比斯逐渐重要起来。[102]

在第10王朝时期,底比斯逐渐强盛起来。这里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从红海经瓦迪-哈马马特到达尼罗河谷时,就到达底比斯。底比斯也可由此通向外海;向西可通往绿洲;往南可去埃烈芳提那,到达努比亚。所以,它是个枢纽。同时这里有一片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粮食,是周围地区的粮食供给地,因而很快成了周围各诺姆联盟中的霸主,成为与赫拉克列奥波里争夺霸权的对手。

底比斯同赫拉克列奥波里进行的斗争,开始于底比斯的安特弗二世(AntefⅡ)和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的阿赫托伊统治时期。

双方争夺的第一个目标是提尼斯,当时它处于赫拉克列奥波里的统治之下,但底比斯说提尼斯本属它所有,因此双方发生了冲突。

当时,与提尼斯相邻的喜乌特诺姆十分强大,它是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的重要支持者,该诺姆统治者的后代在赫拉克列奥波里的宫廷中受教育。当底比斯进攻提尼斯时,受到了喜乌特诺姆的诺马尔赫梯弗比的坚决反击,因而遭到失败。梯弗比在自己的铭文中叙述了对底比斯的胜利。[103]

喜乌特诺姆之所以有力量,成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的支柱,并打败底比斯,同它的统治政策有关。它的几个统治者梯弗比、克赫提一世、克赫提二世等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善待新兴的涅杰斯和下层人民。克赫提二世的铭文在说到自己的政绩时说,他挖掘了一条10肘宽的河渠,不仅灌溉本诺姆的土地以及高地,并供给邻近城市以水。[104]在当时政局混乱,经济崩溃,饥荒不断的情况下,喜乌特诺姆的统治者们做了这些事,使自己粮食充足,人心安定,从而具有了较强的实力。

底比斯在第1次进攻失败后并不甘心,它重新募集军队,并装备了一支舰队,又让它周围的一些诺姆支援。于是战端重启,底比斯占领了提尼斯诺姆,摧毁了它的所有要塞,甚至进逼到喜乌特诺姆,威胁到它的安全。不过,喜乌特仍顶住了底比斯的进攻。

在安特弗二世的继承者统治时期,底比斯又向北方发动了第3次进攻。在喜乌特的统治者克赫提二世死后,喜乌特被打败,底比斯军队占领了喜乌特。这对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它丧失了一个主要的同盟者。之后,面对底比斯的是赫尔摩波里。

赫尔摩波里是赫拉克列奥波里统治下的一个很有实力的诺姆,但它的统治者对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有很大的离心倾向,极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还在古王国时期末期,赫尔摩波里的诺马尔尔赫就采取了越来越独立的政策,他们建造了自己的王宫,有自己的军队,称自己是托特神之子,如同法老称自己是拉神之子一样。在哈特努布(Hatnub)采石场的一些铭文表明,它的诺马尔赫同国王很少联系,其军队是从强有力的涅杰斯中招募来的。而且,它又被认为是拉神和托特神的诞生地,在宗教方面有很大影响。但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臣服于赫拉克列奥波里:一是因为它被夹在赫拉克列奥波里和喜乌特之间,不敢轻举妄动,否则它会招致灭顶之灾;二是因为灌溉系统控制在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手中。但它并不心悦诚服。喜乌特失败后,去掉了它的一个劲敌,也去掉了它同底比斯联系的主要障碍。于是它倒向了底比斯,成了底比斯的盟友。这使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陷于孤立的境地。底比斯由此掌握了重新统一埃及的主动权,因特弗一世建立了第11王朝。

第11王朝初期,底比斯继续同赫拉克列奥波里进行战争,以统一埃及,到第11王朝中期孟图霍特普一世时期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孟图霍特普一世(或二世)的一个铭文中说,他打败了努比亚人、亚细亚人、利比亚人,并且“把2块土地的首领捆绑了起来,夺得了南方和北方的土地、高地和2个地区,九弓和2块土地”。[105]

布利斯特德认为,这个铭文可以说明,孟图霍特普一世显然已推翻了第10王朝的赫拉克列奥波里,并控制了整个埃及。[106]

但《剑桥古代史》认为,上述铭文是孟图霍特普二世的,因而中王国时期是从孟图霍特普二世统治的中叶(约公元前2040年)开始的,布利斯特德也说,孟图霍特普二世的名字出现在后来几代的文物上表明,他被看作底比斯世袭的第一个伟大的国王。[107]

[1][苏联]苏联科学院编:《世界通史》第1卷,第211页。

[2]刘文鹏:《〈梅腾墓铭文〉所见的古王国时代埃及的土地私有制》,见中国世界史研究会:《世界古代史研究》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4页。

[3][苏联]萨维里耶娃:《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土地制度》,第173页。

[4]参见[苏联]司徒切夫斯基:《古代埃及王室经济的神庙形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