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公共图书馆原理试题 >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用户调查(第6页)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用户调查(第6页)

通过对读者阅读目的的数据分析,调查者发现:(1)在平时的阅读中,“提高个人知识和涵养”是最重要的阅读目的。其中,有46。7%的读者将之视为平时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有32。0%的读者将之视为平时阅读次重要的目的;有14。1%的读者将之视为平时阅读第三重要的目的。(2)在平时的阅读中,“休闲、消遣”是第二重要的目的。其中,有22。3%的人将之视为平时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有19。8%的人将之视为平时阅读次重要的目的;有35。5%的人将之视为第三重要的目的。(3)“工作需要”成为平时阅读中非常重要的目的。其中,有10。2%的人将之视为平时阅读的第一目的;有22。5%的人将之视为平时阅读第二重要的目的;有22。2%的人将之视为平时阅读第三重要的目的。

(三)读者对馆藏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为了进一步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藏书需求。调查者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即:“您对图书馆的建设有何意见或建议?”共有74位读者对问题进行了回答,通过分类整理,调查者发现:(1)读者们对图书馆的意见或建议主要反映在馆藏方面。其中,有29位(39。2%)读者认为图书馆新书太少或图书更新太慢;有8位读者(10。8%)认为图书馆畅销书太少;有7位(9。5%)读者认为图书馆文学类图书还需要增加;有3~5位读者认为图书馆外文原著太少、专业书籍太少、复习备考书太少或应用科技类图书太少;各有1~2位读者认为图书馆工程类、证券类、书法类、生态保护类、励志类、素质教育类图书太少。(2)部分读者认为,在图书馆找书不太方便,希望能够更科学地摆放图书,以方便读者查阅。

四、结论与建议

(一)公共图书馆馆藏应突出知识性和艺术性,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

了解读者的阅读目的可以从理论层面确立公共图书馆馆藏原则。如前所述,读者到公共图书馆借阅和阅读首先是为了“提高个人知识和涵养”,其次是为了“休闲、消遣”,最后是为了“工作需要”。这就意味着,图书馆馆藏建设应以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主,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了满足公共图书馆读者“提高个人知识和涵养”的主要阅读需求,馆藏应突出知识性和艺术性,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传递知识信息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为了满足公共图书馆读者“休闲或消遣”的需要,馆藏应突出艺术性并兼顾趣味性,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休闲功能;为了满足读者的“工作需要”,馆藏应兼顾实用性,充分发挥其传递科学信息的功能。

(二)公共图书馆馆藏应以文学类、工业技术类、综合类图书为重点

了解读者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兴趣有助于从操作层面进行馆藏内容建设。如前所述,文学类、工业技术类和综合类图书的借阅比例高达50。8%,足以说明这三类图书的利用率是最高的;从读者的阅读需求来看,尽管公共图书馆的文学类图书馆藏相对丰富,读者仍然认为图书馆最缺的是文学类图书;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图书馆最缺的是工业技术类图书;此外,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和综合类图书均存在着供不应求的情况。由此可见,从馆藏内容来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应以文学类、工业技术类、综合类图书为重点。对某些读者需求量大的、利用率高的热门图书,其复本率应有所“浮动”。

(三)公共图书馆要加快馆藏的更新速度

调查结果表明,新书太少、馆藏更新太慢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的主要问题之一。更新太慢意味着图书馆无法有效满足读者及时获取最新知识的需求,因而也无法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公共图书馆需要加大投入,多采购新书,加快馆藏的更新速度。同时,要减少图书上架的时滞,特别是要提高畅销书的采购、加工、上架速度,保证文献信息的新颖程度。

资料来源:桂胜,田北海。读者阅读需求与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以湖北省图书馆的读者调查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103-107。

案例6。4苏州图书馆读者结构抽样调查报告[9]

2006年11月29日起至12月5日,苏州图书馆以一个星期为周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到馆的读者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历史上每天进馆读者平均数为依据,按1∶20随机发放调查表,即周一至周五每天发放160张调查表,周六、周日各发放300张调查表,每进馆20名读者发放一张调查表,对反馈调查表的读者赠送一份小礼物以表谢意。本次调查得到了读者的支持,发放的1400份调查表中,收回1374份,收回率98。14%。另外,本次被调查的读者年龄均在16周岁以上。

一、对回收的调查表数据的汇总和计算结果

(1)性别结构:男性851人,占61。94%;女性522人,占38。06%;男性读者明显要高于女性读者。

(2)年龄结构:年轻人占绝对优势,46岁以上只占19。14%。

(3)单位性质:企业最多;其次为学校;除驻地部队外,党政机关的最少;另外填在其他类中有21。47%,可能主要为待业人员。

(4)职业结构:与第(3)项一致,除军人外,公务员最少,只占2。20%;单项中学生最多,占27。73%;后面依次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等;待业(包括填“其他”)的占16。67%。

(5)学历结构:高中及其以下占30。62%,大专以上学历占69。38%,读者学历层次较高。

(6)职称结构:无职称占59。03%,初级职称占12。3%,中级职称占21。54%,高级职称占7。13%。这与读者中年轻人占多数相吻合。

(7)户籍结构:苏州本市占69。58%,苏州以外江苏以内占15。21%,省外占15。21%。苏州本地人居多,与苏州图书馆地处市中心有关。

(8)利用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工作需要占15。52%,获取信息26。21%,学习提高占36。94%,休闲娱乐占19。02%,其他占2。31%。可见读者来图书馆以学习为主。

(9)读者居住地分布:古城三个区读者最多,超过23,相城区最少,仅0。88%。

(10)居所离图书馆距离:4公里以内占58。44%,4~10公里占28。68%,10公里以上占12。88%。读者来馆次数与距离成反比。

(11)平均每月到图书馆次数:2次以下占12。59%,3~5次占41。19%,6~9次占21。98%,10次以上占24。24%。目前成人读者有效借书证为5万多张(少儿有效证为4万张),平均每月接待成人读者12。5万人次,平均每位成人读者每月来馆2。4次,而调查结果为平均4次,考虑到本馆实行阅览免证,因而接受调查的读者中有许多并不持有借书证,说明还有不少持证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次数不到每月一次。

(12)2006年向图书馆借书册数:1~6册占30。86%,7~12册占26。06%,13~24册占19。87%,24册以上占19。21%,只阅览不借书的读者占4%。

(13)对“如果您居住的社区(或附近)有苏州图书馆分馆,您是否更愿意前往分馆”问题,83%的读者选择愿意,17%的读者选择不愿意。

二、根据调查数据得出的几个初步结论

(1)我们原来一直以为学生是到馆读者中最多的人群,阅读兴趣为休闲最多,通过这次调查,实际情况稍有出入,因而对文献资源的采购、组织、阅读指导需要作适当调整,并开展分类指导,既照顾到面,又照顾到点,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从调查来看由于图书馆设计容量有限,特别是双休日和节假日人满为患,制约了一些读者前来图书馆,使调查对象的月平均来馆次数超出实际平均数。

(3)单个图书馆的辐射范围是有限度的。从年龄上看,年轻人占优势,45岁以下读者占80。89%,而老年读者不到10%,且主要集中在报刊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半径小,来图书馆也主要为了阅览报刊,因而居住地主要是在附近,这从读者居所距离图书馆的远近与来图书馆的人数成反比也可以看出。由于苏州城区内没有其他的图书馆服务,如有,这个比例可能会更大。这个结果,与国际图联规定图书馆服务半径为1。5~4公里是相符的。

(4)仅靠苏州图书馆提供不了“普遍均等的服务”。从调查来看,读者主要来自古城内的三个区(占总数的23),其中又以沧浪区的读者最多(占总数的13强),这与苏州图书馆坐落在沧浪区内有直接关系。而相城区为最少,从交通来看,确实相城区的居民最不方便,因此,各区的图书馆建设确实十分紧迫。联系第一个结论,老年读者对身边的图书馆依赖更大。另外,由于苏州图书馆坐落在古城中心,受其辐射半径所限制,主要读者来自古城区,而古城区中主要居住的是“老苏州人”,因而苏州本地人的比例远大于外地人。如何为新苏州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公平是一个课题。

(5)图书馆成为重要的学习场所。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分别为学习、信息、娱乐、活动,由于本次调查未涉及活动,因而出现学习、获取信息、休闲娱乐这样的顺序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其中“工作需要”其实就是学习。图书馆在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上,是与义务教育并重的社会制度安排,是一种“后义务教育”。另外,从读者职业结构分析,待业人员占了很大的比例,公务员比例最低,所以,“图书馆是平民的大学”,越是收入低的人群越需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6)企事业单位(不包括学校)中人员知识更新压力更大。从职业结构上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占了45%,而公务员只占2。2%,结合“学习、提高”的读者比例,可见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知识更新压力更大。

(7)苏州市民的知识层次越来越高。综合几项数据,可以看出来苏州图书馆的读者学历层次均很高,大专以上学历的读者占近70%,而25岁以上的读者只占53。13%,说明25岁以下还有大量的大专以上学历的读者。

三、一个建议

从数据和分析来看,尽管苏州图书馆读者盈门,但就读者利用图书馆来看,本市的图书馆服务远不能满足市民的学习和信息需求。苏州城区目前户籍人口210万,苏州图书馆设计容量为3000人天,尽管现在每天超负荷运行,年接待150万读者,但平均每个居民每年还是轮不到一次,与发达国家(如挪威、丹麦、美国、英国等)平均每人每月一次相差甚远。苏州图书馆坐落城市中心,辐射相对比较广,但仍无法到达城市边远,使得边远的百姓无法享受到图书馆服务,这无疑会造成信息鸿沟,影响社会公平。从2006年开展的未成年人流动图书馆大篷车和社区分馆建设来看,图书馆服务只要到百姓身边,就会受到百姓的欢迎。按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服务网络,为社会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的精神,苏州市有必要建设起覆盖全城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苏州图书馆有必要继续实施总分馆建设,这对实现本市的社会信息公平、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苏州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