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如何从会议中寻找新闻
一、尽早获得采访资格并赶往会议地点
要采访国际会议,先要获得采访资格。目前国际恐怖活动十分猖獗,重要国际会议对安保问题十分敏感,对记者资格审查严格。多要求记者事先获取采访资格。因此,一旦确认要采访某个国际会议,记者应尽早申请采访资格和办理相应证件,以免耽误工作。及时到达会议所在地点,这一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却极能考验媒体和记者的活动能力,也是会议采访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会场踩点,了解会议的筹备情况
记者抵达会议所在地后,应尽快进入角色,到会场和新闻中心了解情况,及时与大会新闻联络处和新闻官取得联系,并迅速建立尽可能多的信息渠道。
一般来说,记者踩点时需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情况。
第一,及时与大会新闻联络处和新闻官取得联系。
第二,新闻中心、会场、新闻发布厅的位置以及这些地方相互之间的距离,记者入住处与这些地方距离远近,交通状况。
第三,能否进入会场?若能进入,该如何寻找较佳的录音、拍照、摄像位置;若无法进入,怎样弄到一手资料?
第四,新闻发布厅的环境如何?是否需要提前占位?如何占位?
第五,会场、新闻发布厅、新闻中心的通讯情况,尤其应注意如何解决传送图片、视频等大容量文件的问题。这对记者在之后的工作时能顺畅发稿非常关键。
第六,如有多个会场同时举行重要会议,如何解决采访问题?与同事、同行合作,还是找会议组织者帮忙?
同时,记者应着手对会议相关的情况,如周围气氛、安全措施、居民心态、城市、街道环境等进行采访。采访这些情况并不一定马上发稿,但在日后稿件中这些材料用上的可能性很大。
三、参加记者招待会
记者招待会是记者报道会议经常参加的重要采访活动之一,可以从中获得很多资料。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是在代表编辑和受众了解有关事件、提问。记者招待会也是驻外记者最常参加的采访活动,不只限于采访会议。
当有突发重大事件发生时,记者在有关方面的记者招待会上争先提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并获得明确的答案。
有的会议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吹风会很多,有每天例行的,有大会东道国举办的,有大会主席、发言人举办的,也有各国与会者举办的,还有临时为突发的某事举办的……要想全部参加显然不现实,那么就要有所选择。
会议召开前的记者招待会通常由东道主举行,主要介绍会议的议题和程序。参加这些记者招待会不一定写稿,但对了解会议的日程十分重要。此外,会议主席、发言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一般应该参加,其他国家记者招待会可以选择重要的参加。
因某些突发事件而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一定要参加,因为这样的事件事出突然,又往往比较重要,才会专门开发布会来介绍或作出某些解释。
会议闭幕时的记者招待会往往比较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经常出现所有主要与会方举行记者招待会来阐明自身立场的状况,时间上可能冲突,新闻机构只能就自己的人力、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初学者来说,参加记者招待会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
参加记者招待会时,记者除了确保录音笔或录音机正常工作外,必须做到像没有录音采访设备一样认真做笔记,因为最好的机器也有可能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发生故障,而记者在写稿时通常都必须用上许多内容和一些直接引语。
记者要尽量设法坐在引起主持人注意的位置,准备好要提的问题。记者的问题一定要简洁明了,切中要害,因为一般情况下记者是不可能有第二次提问机会的。同时,记者还要善于对别人提的问题进行追问,争取了解到更深层的材料。此外,切莫在自己的问题得到回答后便掉以轻心。记者也一定要注意听别人提的问题,识别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例如,在联合国参加记者招待会,意味着许多国家常驻联合国的记者集中采访一个(或多个)新闻发布者,因此竞争非常激烈。抢机会提问,便是采访中的竞争。记者争得提问机会后,应避免提出别人刚刚问过或联合国秘书长等新闻发布者已经对某事件作出反应的问题,要擅于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问题要进行浓缩,使其简洁明了,容易理解。记者应善于从别人的提问和新闻发布者的回答中抓取新闻素材,还要擅于从别人的提问中进一步追问,以对所要报道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在前述联合国总部发生历史上首次枪击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衣着时髦的西方女记者在争得提问机会后,用较长时间来说明联合国总部入口处对面几乎每天都有人示威,联合国能否派人去阻止这些活动,免得吵闹会影响联合国总部的安全问题——在紧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这种本属于建议性质的话,离题太远。她又将提问变成了演讲,话语冗长,结果被主持人打断,白白浪费了难得的提问机会。
四、会议现场采访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一)会议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不少国际会议是闭门会议,记者想要进入会场十分困难。有些会议只允许有“拍照机会”……无论如何,对于能参加的会议,记者一般要尽量参加或者选择重要的参加。记者要想方设法争取进入会场。如果实在进不了,也要争取离会场近一些,离会议代表近一些,在各国代表进出会场之机堵截他们,向他们提问,这是各国记者经常采用的办法(有些代表也愿意利用这一场合向记者阐述自己的立场)。有的会议没有记者席,不少记者早早地到达会场以抢占有利地形。但是,早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坐在第一排,第一排也许并不是最佳位置。应该坐在一个既能看到会场全貌、听到主要与会者讲话,又能观察听众和周围情况的地方。同时,会议如果有同声翻译的话,应注意选择正确的语言,如果没有,要设法解决语言问题,如与其他国家的记者合作。
会议开始前,记者最好能知道各位与会者的座位,并给他们每人作个编号或画张他们座位的草图,这样做笔记时更方便。此外,用这种办法还可以使自己在万一不知道某人的姓名或不能准确地拼出他的全名(这点很重要)时,事后再作补救。安排好座位后,记者要做的是拿到现场散发的文字材料,如发言稿、会议讨论的决议的副本等。
除了听发言外,记者同时必须注意其他事情。录音笔或录音机无法记录讲话人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而这些有时比讲话本身还重要。例如,许多记者都听说过前苏联国家元首赫鲁晓夫1960年9月20日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脱下鞋子敲桌子的事,但未必记得住他讲了什么,抗议的又是什么。这说明,对这一细节的描述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的描述。仅仅记录讲话者的话并不能表示其音量和声调以及他和与会者之间的相互反应。记者应当注意讲话者的表情、动作,或许可以从他的声音中听出某种弦外之音。与此同时,记者也应该注意听众的反应。
有时,报道讲话人比报道他的话更重要。他讲话的内容可能是新闻也可能不是新闻,而他本人的到场或在会上发言这件事却是新闻,如2000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到平壤会晤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金大中到达平壤本身就极具新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