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民营电影公司 > 三形成中的主流民营电影主导的商业电影新实践(第2页)

三形成中的主流民营电影主导的商业电影新实践(第2页)

在这些富有诚意的探索之下,市场出现了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特点的多元化的电影类型和电影题材,如新型主旋律影片、主流商业大片、中小成本创意影片、超类型影片等,电影的类型意识正悄然形成。

类型,是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4]这类影片产生于产业基础和市场观念下,一般形成了自身既定美学元素和创造规则,比个人构思、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迷恋和道德标准。陆弘石主编的《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将“类型”理解为是有生命力的系统,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载体,具有神话和仪式的功能,对观众表现出极度的重视。[5]

主旋律影片的类型化,是当下主流电影的一个重要趋势。学者郝建认为:主旋律电影转向商业电影的探索是一种承认大众选择的民主化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系统的内部对话。[6]主旋律题材接受商业包装,借鉴和融入大量类型片元素,以历史叙述为主、注意和承认观众的观赏快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影市场,让主旋律电影变得更好看,成为推动创作观念修正的动因。

尹力导演作品《云水谣》,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影片,改通常电影略显遥远而虚无的古代背景为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背景,采用意识形态情感化的叙事策略,把复杂的政治情愫消解在富有较大感染力的爱情史诗之中。同时,影片格外重视画面效果和明星等元素的运用,市场化成绩突出。影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包揽了年度国内各大奖项,票房成绩也不错。另一部代表作品是华谊兄弟投资的《风声》。影片选择了谍战题材的类型构架,“杀人游戏”故事结构和悬疑类型的创作模式,“酷刑”成为看点之一,同样是全明星和模式化的市场营销手段,在观众和主流评价体系中都得到了肯定。主旋律电影,一方面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流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不遗余力地借鉴类型化的叙述方式,赢得更大层面观众的喝彩。

从其他电影类型的积极探索方面看,本土化的喜剧片成就较为突出。冯小刚的《非诚勿扰》系列、宁浩的“黑色喜剧”《疯狂的石头》、“小成本恶搞喜剧”《十全九美》等,商业元素齐备,娱乐精神到位,成为电影经济效益之争的又一批赢家。同样出身民营的低成本创意影片《李米的猜想》,融合包括悬疑、黑帮、公路、爱情等多种类型片的元素,表现出较新的电影类型化的特征。

类型电影要求电影生产者用想象增加电影的吸引力以及票房收益。对于电影工业来说,类型规则大于文化和美学规则,类型要求胜过艺术家的个人表达。但电影艺术家的舞动的心智状态和个性化表达总是试图突破电影类型的拘限。“以艺术作为美学原则的个性化电影创作和以商业作为美学原则的类型化电影制作观念之间,一直存在着深刻而又相互影响的矛盾,艺术美学与商业美学的冲突与融合共同构成了电影作为创意产业的基础”。艺术电影商业化,商业电影主流化,是中国电影当下创作的一种融合趋势。“中国的所谓‘作者电影’,早已为商业的潮流所动,由于大部分经费都来自于商业投资,因而这些艺术电影的创作,无论在题材选择、演员配置、叙述方式、视听风格等许多方面都要受到商业诉求的深刻影响。‘作者导演’借助了商业资金形成自己的美学差异性,而商业投资则借助‘艺术电影’的差异性来打造时尚的流行文化商品。艺术与商业、作者性与流行性由于资本的纽带而达成了某种妥协,形成了某种合谋。”[7]

商业化的艺术电影表现出叙事性、观赏性增强的商业美学追求。张艺谋、陈凯歌等国内知名导演的大片探索就是主要表现。利用高科技打造或震撼或精美的画面、史诗格局、宏大叙事等都彰显着商业美学的基本诉求。吴宇森导演作品《赤壁》就是这样一部投资超过5亿的巨制。它选用具有较大的世界影响的中国传统“三国”故事,以“商业拼盘”的创作方式将艺术追求与暴力动作、明星元素、奇观视听等商业元素配置在一起,缔造了好莱坞式“超级大片”的一个摹本。这些商业与艺术结合的电影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维度,同时中国主流电影也从这些多样的个性中获得了丰厚的滋养。

民营电影主导的中国电影新实践,除了电影自身类型、美学上的发展变化,更需要强大的价值内核作为影片走向世界的有力支撑。主流电影应当是更适合主流社会多元化要求的电影,同时体现了政府话语、资本意志和观众娱乐的要求,是多种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协调。

商业电影的主流价值趋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形成中的主流电影对价值观内核的重视与改良。商业电影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回报,首先要赢得电影观众的认可,因此契合主流社会心理是电影创作之初就需要把握的。“去价值倾向”是中国商业电影最大的弊病。如同中国的抗日战争影片之所以世界影响力较弱,是因为它没有把本民族的悲剧情感上升为一种人类的悲剧情感一样,只有将本土电影理念和有着全球性共鸣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中国电影才能从作品内部散发出力量。

因此,中国电影在传达主流价值的时候,需要重新思考主流价值与个体需求的关联,需要在传统和现代、民族与世界、同一性与多元性之间找到文化平衡,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伦理保守主义,更开放地传达公平、平等、尊重、同情、爱等具有世界性、现代性的共同正面价值。[8]《阿凡达》对中国电影的启示除了数字技术带来的天马行空的视听震撼外,其对天赋人权和人性美好的主体阐释也值得中国电影人深思。对于反映人性与人的普遍要求的价值观的追求与正确定位,是引导中国电影获得世界认同与赢得国际市场的关键。

现在,中国电影创作已开始从扩张数量阶段进入到提升质量的阶段。类型意识和类型技巧明显提高,商业美学追求和价值观问题受到重视。中国电影在民营电影力量的共同渗入与支撑下,正向着建构“大片主导、中片支持、小片补充”梯次分布的电影格局努力。丰富和创新电影的类型品种,协调电影商业与美学的统一,提升电影的国际化品质,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适应市场、适应观众、适应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中国电影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传统中国电影与新民营电影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就如同陈凯歌的电影里《定军山》一唱十几载的京剧泰斗十三燕,在戏台上遇到了唱改良新戏《一缕麻》的后生新角儿梅兰芳。一个代表了梨园行里传统经典的艺术理念,任台下客寡客众,我自一曲到底,风云不变,如今说来就是缺乏站在与观众和“市场”互动角度进行自我突破与重建,没有让艺术行为真正进入大众消费的空间;而另一个则是充满活力,大胆创新的声音,出于对京剧艺术同样的痴迷与热爱,在时代与传统、市场与艺术之间寻求更多的新平衡。电影艺术和京剧艺术一样,灵动则赢,只有坚持艺术原则,接受市场竞争,回归大众文化产业,打开国际视野才是长胜之举,中国电影创作的未来才会像十三燕和梅兰芳同台的一曲《汾河湾》一样,旧曲新唱,喝彩满堂。

[1]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民营影视企业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2]杨柳:《小成本喜剧电影与青年亚文化》,见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3]赵卫防:《中国主流电影的文化认同及发展策略——“全球化视野下主流电影的文化认同及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0年第3期。

[4]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5]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5页。

[6]郝建、邓双林:《主旋律电影创作与阐释的“主流化”趋向》,《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

[7]尹鸿、刘浩东主编:《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8]尹鸿、刘浩东主编:《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