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需求:是什么驱动我的经济引擎?
——职业能力:我在什么领域能成为最优秀的?
图4-2职业定位三环检核示意图
职业目标定位,首先要从自己心灵深处的召唤出发,“发自内心”地问问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究竟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其实都有一种“要成为”的职业理想,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成人”的,家庭、学校和各种社会文化传统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因此,这种“要成为”在我们的意识中往往含混不清:究竟是自己内心真的“想要”成为什么人,还是外在的社会环境无形中灌输给我们的一种“意识形态”指向,是家人、亲友和社会“想要我成为”什么;或者说,到底是来自你心灵深处的“召唤”,还是外界施加的“指点”,对此我们往往难以分辨。
我们要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就必须将二者分辨清楚,不能将家人亲友外在、不切实际的诚挚期望,误以为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理想,虽然在实际中,二者也有不矛盾或者就是一回事的时候。兴趣是点燃**的火种,**是成功的内燃机。真正的兴趣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所从事的工作属于一个人真正发自内心热爱的“事业”,那么每天清晨一醒来他就会有一种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工作的感觉和**。在将工作当“事业”去干的时候,一个人就会不知疲倦,甚至可以到达废寝忘食的忘我状态,自己会完全自觉自愿、充满热情地去做事,并能够享受到工作本身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但是,要将它当作你的“正业”来干,还需要有一个现实条件,即你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能够为自己提供丰裕的生活条件,是自己幸福生活、终身依托和持续发展的最基本保障。这意味着你所从事的事业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会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市场价值,可以获得高额薪酬或利润收益,因而可以“财源滚滚而来”,这样,职业就会变成驱动我们获得成功人生的经济引擎。
这就是说,职业生涯目标定位,要好好研究分析特定时期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内在的志趣,以检核和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可能方向。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都会客观存在着一些需求量大、薪酬水平高、社会地位优越的热门职业。例如在美国,注册律师、医生护士和工商经理人就属于这样的职业类型。如果你所从事的职业恰巧属于这类职业,就很容易或有较多的机会获得成功。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你放弃兴趣而盲目追求热门职业,职业的社会需求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需求量大但同时供给量也很大(所谓“热门”往往指的是这种情况),那么丢掉自己的志趣去赶潮流,很可能会被淹没在恶性竞争的旋涡中而永无出头之日;反之,即使是需求量较小的冷门职业,也有可能因为供给更加短缺而成为求职亮点,只要与你的志趣相投,并且能够孜孜以求,反而更有可能或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不仅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同时也要是可以托付终生、为社会所需要的“正业”,最好还是一种自己所擅长的“专业”,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并且能够充分运用潜能达到最优秀的成就——“我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干这行的!”年轻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自己究竟适合或擅长干什么,或不适合、不擅长干什么,最好不要先武断地下结论,应该先行动起来、干起来,在干中试错式地进行检验。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不要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就是拒绝成功;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先“随心所欲”地选择一个能干的工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后再考虑在干中完善,如果实践反复证明自己不适合干这件事,那就放弃好了,再去尝试自己想干的事,直到找到“得心应手”的感觉,那可能就是你所擅长的工作。
三环重叠的核心就是你最理想的职业。也就是说,理想职业目标的确认是建立在对三个职业要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简单明确的基本原则,信奉并坚定不移地遵循它,就能够保证一个人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最高效率、最佳效益和最优效果,从而取得职业成功。
在实际中,职业目标定位往往难以“三全其美”,能够“两全其美”也是不错的,即可以围绕核心价值观同时兼顾其中两种职业要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策略性调整,最后确定一个或数个“准理想”或“次优”的选择方向和目标。
总之,要获得明确而独特的职业目标定位,首先须认识自我,从审视和检核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着手,有必要的话可以借助一些有效的自我测评技术,按照“三环联套”模型一一检视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以及所处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从而做好自己的角色和目标定位。
回顾我自己这数十年走过的教育职业生涯路,应该是基本符合这种“三环联套”模式的。也许是传统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将来干“舞文弄墨”的事情,可以说是自己在孩童时期就立下的志愿,后来虽然在老师的指导下没有直接上师范学院“学中文”,但是财经学院毕业后还是在不自由的自主选择下做了老师,后来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时时刻刻把老师这个职业与自己的生命连带在一起,围绕“写书、教书、说书”这个基本方向一路走来。
虽然在某一阶段上也随情势变化而不断调整生涯重心,例如,娶媳妇、生孩子,敬父母、帮亲友,再求学、愁房子,等等,也因此在发展空间上去山西,回河南,下湖北,走山东,上北京,围绕中原地域转了一个小圆圈,在专业上由宏观到微观、由经济学到管理学,所教授的课程前后涉及二三十门,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没有离开学校、离开讲坛、离开书本,始终没有离开“人本发展与管理”这条学术主线。
这样,默默无闻,一抹黑走到今天,虽谈不上什么大成功,也不能说有什么大失败,至少就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而言,还是有一定“成就感”的。
职业目标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主观的、抽象的、一般性的憧憬设想,如“我想当大学教授”就想象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形象和身份体验;同时它又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工作状态描述,例如要考虑我究竟是要在哪个国家、什么大学教授什么专业,以及要获得什么样的教授职位。在实际中,要确定职业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能力。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及美国广告营销专家屈特等提出的“定位”理论。1996年,屈特在《新定位》一书中更加详尽地阐释了其有“通论”意义的定位思想,并认为定位理论完全可以运用到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上。在他看来,一个人为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定位,其基本要诀就是:给自己下定义,要能犯错误;并起一个合适的名字,避开无名陷阱,避开“产品延伸”陷阱;最后找匹马骑着,依托你所在的公司、你的上司、朋友、好点子和信心去取得成功。
这里将他的观点转述于此:
给你自己下定义。人的职业定位与产品营销定位都犯一样毛病:认为自己能为所有人干所有的事。定位工作中最难的一点是,选定某个具体的概念,把它与自己联系起来。你如果打破预期客户对你漠不关心的壁垒,就必须这么做。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在生活中的位置是什么?你能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你自己的位置吗?要是能的话,你能通过自己的职业来确立这个位置并加以利用吗?大多数人没有信心为自己确立一个概念,他们犹豫不决,指望别人来给自己下定义。给自己下定义可不容易,但其回报却十分可观。
只有名正才能言顺。普通法赋予你起任何名字的权利,只要你不是为了诈骗或作假。所以,别给自己取名为麦当劳,然后去开一家汉堡包店。在西方,一些商界人士都深受首字母缩略之苦。你只有在人人都知道你的情况下,才可以叫J。S。施密斯,否则你就必然成为“无名之辈”;你也不要在你的儿子名前加一个“小”字,否则你儿子就会陷入“产品延伸”陷阱不能自拔。
要不怕犯错误。如果是不值得做的事情,那就根本不该去做。反过来说,如果值得一做的事情,而你却等到你能做得尽善尽美以后才去做,因而迟迟不动手,你就可能永远都做不成了。因此,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其乱做一气。如果你试过多次并且偶尔取得成功,你的名声就会远播;如果你害怕失败因而只做有把握的事情,你永远是一个无所事事而平庸的人。一次成功者原先都是一个无数次失败者。
找匹马骑着上路。成功的秘诀是,一刻不停地拼命干,把工作做得比别人好。不过,更加努力地埋头苦干往往不如更聪明地干,实际上,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需要为你自己找匹马骑着,人生的成功更多是要靠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不是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如果你想更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职业为你提供机会,就得睁大眼睛找匹马骑着上路。如果你上了“泰坦尼克”号,那你再出色也无济于事,到头来最好的情况就是上救生艇,而且还得有幸露出水面。要找成长性好的、具有“软服务”功能的朝阳行业进入,要找最精明、出色和有能耐的人做上司,要找在自己特长方面很强而不是很弱的单位供职。以日常友谊换得商界朋友的诚心帮助,不要等到找工作需要帮忙时再想到请朋友吃饭。最难驾驭的马是你自己,获胜次数最多的未必是体重最轻、脑子最聪明或体重最棒的骑师,而通常是骑着最好的马的那位。
通向成功六步定位法。成功定位需要思考六个基本问题:其一要问“你处在什么位置上?”定位是一种逆向思维,它不是问自己怎么样,而是你在预期客户心目中处于什么位置;其二要问“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位置?”这里的关键词是“拥有”,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拥有而实际上别人早就占据了,这样的所谓定位太多太多;其三是问“谁是你必须要超过的?”只有树立你的“标杆”才能获得竞争基准,你在从自己角度审视形势要花多少时间,就必须也花多少时间从对手角度来判断形势;其四要问“你有足够资金吗?”在市场经济中企图做没有财务基础的事情是会破产的;其五要问“你能坚持下去吗?”在变化的环境中坚持基本定位不动摇是一件很难能可贵的事;其六要问“你与你自己的地位相称吗?”创新精神本身毫无价值可言,它只有在为定位目标服务时才能发挥其效应。
屈特的这些说法,可能不全面,有些还很偏激,但其中贯穿的一些关于商业社会“过度传播”环境中生存竞争的“精明”思想方法,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在职业目标定位时思考、借鉴和参照。
例如,关于“起名字”的问题,我们中国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往往忘了名字的根本功用,丢掉“好叫、好记、不重名”的基本原则,在字典查找一些自己都不认识的生僻字、怪字、多音字,给孩子起名字,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把孩子的名字叫不出来或叫错叫差叫乱套,这对孩子人生和职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技术性伤害”,实在是很难估量的。
还有他提到的“标杆管理”问题,我也深有感触。
我小时候没有远大理想和眼光,只是将眼睛盯着我的一个小伙伴身上。这位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伙伴,属于那种“谁见谁爱”的好孩子,他竟然能够在方方面面都做得很优秀:在学校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写字写得好,乒乓球篮球都能打得很漂亮,扑克军棋没有他不精通的;在生产队干活,无论什么活都能干得很利落,砍柴割草拉车挑担样样都总比人强。总而言之,人家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在我心目中他就是我的目标,在日常中,无论学习、干活什么的,我都标着他去做,虽然每次都不如人家优秀,只要接近或偶尔超越他一次,就会有很大成就感。
比如,我们这位伙伴平时说话低沉沙哑,但我觉得人家的声音也是好听的。一次,县文工团到我们那里招演员,本来我五音不全,没有任何音乐天赋和条件,但一听说他要报名我也报了名。结果,十几个孩子一组进到考场一嗓子没喊完,人家招考老师就连忙摆手让退了出去。
可以说,我上大学前的青少年时代,就是标着我们这位小伙伴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后来,从事管理学专业教学研究工作,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标杆管理法”。
读者朋友也可以根据屈特所说定位法,对照自己的生活情景,亲身体会感悟一下究竟应该怎样去定位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