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著名电视栏目有哪些 > 舌尖上的饕餮盛宴(第2页)

舌尖上的饕餮盛宴(第2页)

三、主要社会影响

东方卫视,一直是通过引进电视节目模式进行电视节目再创新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在此之前,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梦立方》等都是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经过本土化改造而产生的,都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顶级厨师》自开播以来,虽然节目形态受到了肯定,也获得了一大批拥趸,但从收视率的表现而言,依然未达预期。这其中既有节目形式本身的限制,也有“洋宝典”在本土化过程中遭遇的水土不服。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到这一美食真人秀节目的闪光点。

首先,在节目选手的选择上,注重展现选手的个人经历和对美食的热情。作为一档美食类栏目,仅仅向观众展示各式各样的美食,在短期内观众也许会有兴趣去关注它,但是毫无悬念与吸引力的节目是不能一直吸引观众的。而对于《顶级厨师》而言,它在吸引观众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不是纯粹地以各种美食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与关注,而是以参赛选手的个人事迹与对于美食的热情,更像是以美食为媒介号召选手与观众热爱自己的生活与职业——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到最好。节目的参赛者全部是普通的百姓,没有一位专业厨师参与。选手以一个业余厨师的身份会做出什么样的菜会是观众极为关注的内容。在节目中,观众能看到的不仅仅是已经做好的菜肴,还有选手做菜的过程。观众能体会选手们的感受,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节目中的选手各有特色,性格与人生经历也为观众所知,这就在无形之中为节目赢得了支持不同的参赛选手的观众。节目中的选手不可能是完美的,就是因为他们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所以,节目中选手做出的菜肴不可能道道都让人垂涎欲滴,节目也没有刻意展示他们的菜肴有多么让人胃口大开,而是不断地展示他们在做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步骤和生涩做法,展示追求完美的崎岖道路,做菜时的错误步骤、生涩做法。正是这种不完美才体现出真实,才向观众展现出一场真正的真人秀。

其次,在美食评审的择取上,注重影响力与专业性的结合。一个竞技类栏目中最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也就是节目的评委。第一季中,曹可凡是东方卫视当家主持,他在广大观众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观众只要看到他,似乎就已经给这个节目打了85分。李宗盛的出现也为节目增添了不少人气。而争议最大的便是刘一帆,他在餐饮业的成就众所周知,节目中他是唯一的一个专业评论员。刘一帆的严厉与对食物的质量与口味的苛刻要求让每一位参赛者胆战心惊,但是他的要求又让参赛者与观众可以理解,很多观众也习惯与喜欢上了他的严格要求与对每一道菜的苛刻评价,这样就为节目增添了专业性的色彩,使观众认可节目的竞争结果。在观看这个节目的时候,刘一帆对个别选手的充满挑衅口味的质问与评价,也使观众感到节目充满刺激。

最后,在节目的场景设置上,把“厨房”搬到室外,脱离了有空间局限的室内厨房。更加开阔的视野与具有地域特征的菜肴,让观众感受到另一种美食体验,这也是此节目的一个亮点。把单纯的由评委品尝菜品并做出评价的模式延伸到普通大众,但节目进行到四分之一的时候,这种模式已经改变了。“民以食为天”,菜做得怎么样还要以广大老百姓的口味为标准,栏目组请来一些当地居民,或深入幼儿园、学校、工作场所等来评比选手做的美食,以老百姓的满意程度来判定一个美食团队的胜负。这样的设置更加贴近生活与观众。不同团队之间进行较量,不同的美食理念便会相互碰撞。但是矛盾也层出不穷,到底听谁的,谁出的力多,谁干的活少,每个团队便在不断的内部矛盾中与别的团队竞争,但是出了问题以后又互相推卸责任。这样的展现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美食领域,映射出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节目中的团队作战环节,势必会让观众在关注选手的团结力时更加了解团队的意义。

所以,《顶级厨师》是美食节目,但不仅仅是美食节目,都说菜品是人品的延续,至少从节目里选手的排名来看是不假的。如果说成为一个厨师的入门条件只是手艺上的条条框框,那么成为“顶级厨师”必然需要在心灵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厨艺已是一门艺术,菜肴除了果腹的原始功能以外,还应该让食客自己的味蕾和心灵进行一次坦诚的对话。

四、阐述与评价

《顶级厨师》自播出以来,受到了观众较高的关注和喜爱,但收视率却一直未达到预期。我们认为,该节目要扩大影响、提高收视率,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真人秀节目购买版权成风,一系列国外知名真人秀节目陆续登上国内电视荧屏。与此相伴随,如何摆脱“只买不创新”的困境,也成了电视节目制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顶级厨师》总导演陈晔坦言,原版版权的引进的确给节目制作提出了高标准,但也使节目组在创新方面面临了考验,赛制是按照西方美食特点设置的,中国的美食文化和西方完全不一样,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唱歌也好,美食也好,都是一种载体,但具体怎么做,还是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本土化改造。

其次,《顶级厨师》的定位在于真人秀,而美食这一独特元素也助其填补了国内电视荧屏真人秀在这一方面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节目中出现了真人秀中较少涉及的“温暖人情”“温暖家庭”主题。曹可凡坦言,希望节目不仅仅是教观众做菜,且能传递人情关怀,“就像宗盛大哥说的,呼吁大家回到厨房,回到与家人的沟通,回归家庭味道”。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也表示,此节目传递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教育和多元化教育,“真人秀关注厨师这样的普通行业,这其实是一种引导。我们传统中教育孩子就是在饭桌上进行的,所以节目完全可以走入家庭教育。”但在注重温暖人情、温暖家庭的情况下,有一点不能忽视,即在海选以及面试时,节目组会考虑选手的成长背景以及个人经历,这样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这一点是在以后的节目中要谨慎规避的。

再次,美食节目有一个天生的弊端,那就是自身的距离感。整台节目无法与观众形成有效的互动。对观众而言,这些美食摸不着吃不到;而且,受播出时长的限制,节目无法将菜肴的制作过程完整呈现出来。这一点至今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不像《中国好声音》这类歌唱节目,观众可以直接体会,哪怕不会唱歌,也可以知道谁的歌好听,谁的歌不好听。节目改进的关键还是要思考如何巧妙地运用视听语言,用有特色的选手和评委,用充分的精彩剪辑让节目更加丰富。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节目的定位上来,节目形式在于厨艺展示和美食竞赛,但是内核在于真人秀。那么,这些选手下了节目后会如何发展,将来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节目组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对选手的未来有一个跟进,或者能为选手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那么节目就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五、阅读延伸

[1]向方霖。《顶级厨师》的人物塑造策略[J]。新闻世界,2013(5)。

[2]杜哲。《顶级厨师》叙事特点分析[J]。青年记者,2013(17)。

[3]狄峂伟。浅议美食节目《顶级厨师》的本土化改造[J]。中国电视,2013(6)。

[4]吕弘毅。东方卫视《顶级厨师》制作风格分析[J]。学术论坛,2013(11)。

[5]张元欢。中国美食真人秀节目内容的本土化创新[J]。中国电视,2013(9)。

[6]李珺,徐志强。从《顶级厨师》到《星厨驾到》——美食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之路[J]。中国电视,2014(11)。

[7]王婷婷。浅析消费社会视角下美食真人秀节目——以东方卫视《顶级厨师》为例[J]。新闻世界,2013(10)。

[8]陈珺杰。从历史和民俗角度浅析《顶级厨师》的出现[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5(1)。

(吴竞韡,孙宜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