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好的电视节目名称 > 红色经典的时尚舞台(第2页)

红色经典的时尚舞台(第2页)

三、主要社会影响

江西卫视凭借对《中国红歌会》出色的市场运作,创造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历史上的一大奇迹。2008年,《中国红歌会》的影响力继续一路攀升。这一年,此节目的主题是“团结就是力量”,为抗震救灾祈福,为北京奥运加油。北京奥组委还把《中国红歌会》定为迎奥运大型主题活动之一。于是理所当然地,咏唱“红歌”成了一种潮流。

《中国红歌会》一直坚持红色定位和大众路线,将时尚与传统结合,打开了电视选秀节目的新思路。《中国红歌会》一直以来都坚持“没有对手,也要求新”的理念,虽然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但《中国红歌会》依靠不断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了更为持久、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不可否认,在“一切为了收视率”的行业竞争中,电视文化明显呈现出创作浮躁和低俗化的趋向。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中国红歌会》这样表现出的精品意识,充分体现了媒体的传播责任感。《中国红歌会》不但没有排斥当下流行的选秀形式,还对其做了改进,另辟蹊径重温红色记忆,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把社会大众作为主体传播对象的选秀节目,创造了全国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参与的红歌盛况。更重要的是,《中国红歌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主旋律歌曲的希望。节目逐渐成熟以后,通过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广泛的宣传,再通过初期的海选和一场场激烈的比赛角逐,将越来越多的群众带入到《中国红歌会》的整个过程当中,让他们切身感受红歌带给自己精神的满足和享受,同时也让他们有意识地接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红歌会》上,选手们所演唱的红色歌曲是一代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开展建设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那些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歌曲,使《中国红歌会》能够面向社会大众,吸引社会大众的目光,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从而巩固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教育的根基。《中国红歌会》以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向社会大众传递了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营造了导向正确、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红歌会》的成功,为电视选秀节目注入了一股正能量,促使更多的节目在远离浮躁低俗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共同创造健康积极的娱乐节目新时代。

在电视选秀节目进入一个瓶颈期时,《中国红歌会》却越唱越嘹亮,收视率也一路攀升。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所言,《中国红歌会》已跳出了一般选秀节目的桎梏,它的走红不是偶然,也并非昙花一现。要制作出群众喜爱的节目,关键是要看准主流价值、主流文化巨大的市场空间,善于把握主流审美需求。《中国红歌会》展现出的是一种娱乐形象,但是它却在宣扬一种传统主流文化,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一特殊的选秀节目为传媒业注入了一股健康向上的清新之风,营造了一种娱乐与引导相结合的和谐氛围,传达了民众的心声和期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红歌会》对红色旅游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红歌会全国化后,甚至开始出现了以‘红歌会’的名义来江西参加红色旅游的旅行团。2007年上半年,江西共接待‘红色旅游’人数9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分别增长10。9%和12。7%。从2006年开始,这两项指标在全省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均超过3成,‘红色旅游’成为江西旅游最大看点和热点,这些成绩与红歌会的影响力也是分不开的。”[3]

四、阐述与评价

在《中国红歌会》红遍大江南北之时,节目的主角——过关斩将赢得比赛的选手们,却不为观众所熟知。由此可见,江西电视台虽然非常注重节目品牌的宣传,却忽视了对新晋歌手的宣传,令他们缺乏很多与观众互动的机会。参赛选手是每一个选秀节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做好对选手的适度宣传和包装,将在相当大程度上为节目赢得好的口碑和声誉。

《中国红歌会》的评委阵容一向强大,阎肃、滕矢初、朱明瑛等无一不是中国音乐界重量级的人物,他们高水准、公正、温和的点评,确保了《中国红歌会》的质量与水准。到了后期,节目除了邀请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继续坐镇外,还有更多年轻化的评委加入。2013年江西电视台邀请来自美国的重量级评委理查德(Richard。W。Perna),并请来国内流行乐坛的音乐制作人宋柯与金志文,为红歌改编增添一些国际、流行元素,这的确给红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经过改编之后的红歌却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变得越来越娱乐化了。每一种歌曲都有它们各自的时代印记,当慷慨激昂的红歌变成绵软的情歌,或者变成动感的说唱,所谓的尊严崇高早已不见踪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开始有了娱乐功能意识,各种各样的电视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综艺节目、选秀节目、婚恋交友节目等令人眼花缭乱,引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批量复制。当选秀节目扑面而来,横扫多个电视频道的周末荧屏的时候,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缓解观众的审美疲劳就成了节目创作人员最在意的头等大事。于是,“炒作”就成了一些选秀节目吸引人们眼球的重要手段。炒作嘉宾、炒作评委、炒作选手,制造绯闻和事端,甚至不惜无事生非、无中生有,这些不顾后果的恶性炒作严重破坏了电视娱乐节目的生态平衡。

选秀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可谓是机关算尽。首先,广告铺天盖地;其次,短信参与环节无处不在。在利益的驱使下,节目规则变成了主办方捞金的工具。节目环节花样百出,抓住每一个机会设置短信投票环节,尽管这给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提供了便利。

其实,《中国红歌会》被中途叫停是在意料之中的。重点不是《中国红歌会》播出期数已达到应播出数,而是在连续播出的八年时间里,它逐渐偏离崇尚经典的初衷,落入俗套成为侧重于时尚的选秀。《中国红歌会》的停播,也给诸多电视台提了个醒:娱乐无极限,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选秀,被叫停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如果想要良性发展,不再走向低俗化,就必须坚持自律和他律两手抓,逐步净化中国电视的传播环境。只有这样,选秀节目才能重新开辟市场,长久地赢得受众。

五、阅读延伸

[1]程前。“狂欢”与“引导”和谐共生——浅谈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主体价值的实现[J]。中国电视,2008(1)。

[2]胡清,吴蟒。选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中国红歌会》个案分析[J]。电影评介,2008(20)。

[3]刘爱华,艾亚玮。集体无意识下民族精神的回归与民众狂欢——民俗学视野中的《中国红歌会》[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陈光伟。论“中国红歌会”的发展瓶颈与突破[J]。现代视听,2010(1)。

[5]林玉明,雨悦。唱响红色经典,弘扬先进文化“中国红歌会”品牌发展之路[J]。广播歌选,2010(10)。

[6]余玉。《中国红歌会》创新特色探析[J]。现代视听,2010(9)。

[7]何湃。从“中国红歌会”看艺术经典的现代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4)。

[8]董海燕,刘金丁。中国红歌会的传播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

[9]杜建华。“红色记忆”的嬗变:对“红歌”媒体呈现的考察(1979—2011)——以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为主[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0]凌勇。新媒体时代电视品牌栏目经营策略初探——以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3。

(胡家玮,孙宜君)

[1]千龙网。《中国红歌会》再启帷幕江西卫视风行网联手呈现[EBOL]。[2012-07-18]。http:ent。xinmin。2012071815552255。html。

[2]搜狐娱乐。江西卫视2013《中国红歌会》栏目简介[EBOL]。[2015-05-23]。http:yule。sohu。20130523n376886472。shtml。

[3]张建国,顾颖。江西“红歌会”现象管窥——省级社科课题“地方传统音乐在红色旅游中的影响”研究论文系列之二[J]。广播歌选,2008(7):7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