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品牌栏目名词解释 > 舶来节目的本土化成功(第1页)

舶来节目的本土化成功(第1页)

“舶来”节目的本土化成功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读解

作为中国首档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开播伊始就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形式新颖、环节多样、主题向上,除此之外,知名导师、实力主持与优秀选手的相互配合撑起了整档节目,让不同层面的受众群体都能在《中国好声音》里找到兴趣点和认同感。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中国好声音

外文名称:TheVoia

节目类型: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音乐选秀

主持人:华少

节目导演:金磊

播出频道:浙江卫视

在线播放平台:搜狐、腾讯视频等

制作单位:灿星制作、浙江卫视

开播日期:2012年7月13日

播出时间:每周五21:10

作为中国首档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从2012年7月13日登陆浙江卫视后就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形式新颖、环节多样、主题向上,除此之外,知名导师、实力主持与优秀选手的相互配合撑起了整档节目,让不同层面的受众群体都能在《中国好声音》里找到兴趣点和认同感。正因如此,《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第二期节目就以2。8%的收视率,拔得当晚收视头筹,重播又以1。3%的收视率超越了同年所有音乐类节目的首播收视。之后的十几期节目一直稳居收视榜首,一路走高,再无旁落,巅峰之夜的决赛更是创下了破六的纪录,堪称中国综艺节目史上的奇迹。

《中国好声音》的一夜爆红并非偶然,前期的辛苦筹备与悉心制作让受众感受到了节目组的决心与诚意。具体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将该节目的成功归因于以下四个方面。

1。环节设定推陈出新

尽管海外版的《好声音》(TheVoice)环节设定已然成熟,但将其成功引进并搬上中国电视荧幕实属不易。《中国好声音》秉承了以声音评判选手的宗旨,转椅子的“盲选”模式吸引了大批受众的追捧。网民发布的坐在自制转椅上观看节目的视频层出不穷,也从另一层面印证了《中国好声音》创新环节的成功。

首季《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及播出历时近三个半月,总计十四期节目,大体分为“导师盲选”“导师抉择”“导师对决”“年度盛典”四大阶段。“导师盲选”即节目的第一阶段——海选阶段,历时最长,分六期播出。海选阶段的规则相当简单,明星导师背对学员,若听到喜欢的声音便可在学员演唱时按下选择按钮。当有多位导师同时选择同一学员时,选择权便落在了学员手中,此时导师间的“你争我夺”将是非常有趣的看点,而最终一对一的选择确认后标志着该学员被相应导师纳入旗下。这种仅以声音为选择依据而不受其他任何因素干扰的方式,在保证比赛客观公正的同时也增添了节目的刺激感和趣味性。当全部导师分别确定了14名晋级选手后,节目随即进入第二阶段即“导师抉择”。经过四位明星导师培训后的学员进行两两对决的音乐才艺展示,每组最后仅有四人晋级。这种残酷的淘汰机制,激发了选手的表演热情,也使他们的音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第三阶段的“导师对战”是对四位明星导师教学能力的考验。比赛的残酷性在此阶段愈发彰显,谁去谁留亦牵动着每位受众的神经。而最终的“年度盛典”,更像是《中国好声音》节目组为所有导师和学员举办的一场大型演唱会。在这个人才云集的舞台上,冠军之名花落谁家已然不再重要,这样一场音乐盛典无疑是呈献给受众的完美答卷,为首季《中国好声音》画上了圆满句号。

2。音乐导师尽职尽责

与以往的音乐选秀节目不同,《中国好声音》里没有评委,取而代之的是导师。他们根据声音选择自己的队员进行指导,同组间优胜劣汰后,再与其他导师的得意门生进行对决,最终决出冠军。没有“炒作”,拒绝“毒舌”,秉承着海外版《好声音》系列的一贯标准,所有学员听到的是真诚的建议和悉心的指导,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自身的声音与演唱能力。刘欢、那英、杨坤、庾澄庆,四位家喻户晓的歌手构成了首季《中国好声音》的音乐导师团队。在三个多月的节目历程中,人们记住了“杨三十二郎”的演唱会;记住了那英为队员的摇旗呐喊;记住了庾澄庆独特的音乐品位;记住了刘欢语重心长的“Iwantyou”(我想选你);记住了导师们面临抉择时的纠结痛苦与潸然泪下。可以说,四位明星导师在对学员的培训指导上可谓尽职尽责,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好声音》高收视的功臣。

3。参赛选手实力雄厚

《中国好声音》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首档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实则逃脱不了真人选秀节目的本质,而作为支撑选秀节目成型的关键,参赛选手至关重要。就这一层面而言,《中国好声音》节目组可谓煞费心力。避开对选手背景资料的争议不谈,选手的音乐实力还是可圈可点的。从摇滚到爵士,从美声到民俗,从个人到组合,每位选手的开嗓都使人眼前一亮,也让受众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看到了华语乐坛的未来。

4。主持人风格独树一帜

《好声音》系列自诞生之初便在主持阵容上颇具考究,专业素养高、现场把控强的主持历来是节目组所追寻的。《中国好声音》落户浙江卫视,使其在选择主持一角时面临不小的压力。一来浙江卫视鲜有何炅、汪涵、孟非这样的综艺大腕,也缺乏董卿、朱军式的学院派主持人;二来选秀节目的看点主要是参赛选手,主持人的发挥空间较少,如何控制赛程节奏便显得至关重要。重压之下,浙江卫视冒险启用《我爱记歌词》的当家男主持华少,而华少亦不负众望,以快速口播广告的方式给了质疑者爆发式的回应。通常而言,普通人说话一般在每分钟140字以内,播音员的专业考核标准也仅为一分钟200字;而华少则保持着47秒说350字的纪录,不愧为“中国好舌头”,也为《中国好声音》节目带来了新的亮点。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风靡全球的《好声音》系列,起源于2010年的荷兰。《荷兰好声音》(TheVoiceofHolland)一经推出就在荷兰本土创下了收视奇迹,然而当初它的诞生却可谓波折不断。《好声音》之父荷兰传媒大亨约翰·徳莫尔早在2009年秋就决定制作一档真正的音乐选秀节目,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选手的声音,没有类别限制,不造假,也不要评委的冷嘲热讽,试图寻找真正有才能的歌手,故将节目命名为《荷兰好声音》。没有人相信这个节目能够凭借几把转动的椅子,从《荷兰达人秀》《荷兰偶像》等同类选秀节目中抢下收视,取得成功。不屈的德莫尔带领他的公司塔帕花费一年时间完成了《荷兰好声音》的创意、设计直至推上荧屏,使该节目成为一匹不折不扣的收视黑马征服全世界。自此以后,《好声音》先后被世界上46个国家购买了节目版权,最为声名鹊起的非《美国之声》莫属。《美国之声》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推出的《好声音》系列节目的美国版,于2011年4月26日首播,经过两个月的蓄势之后终于超越《美国达人》,夺取收视冠军。

《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以约300万元的重金购买《美国之声》节目的中国版权后制作完成的。节目主旨和环节的设置与国外大体相同,依旧延续了《好声音》系列的最大创意——“盲眼听音”,这也是现在国内很多音乐节目标榜的“盲听”创意真正的来源。在“盲眼听音”阶段,四位音乐导师必须背对初次登台的演唱者,通过转动座椅的方式决定选手的去留。排除了长相、身高、穿着等外在因素的干扰,选拔变得纯粹,也让观众和亲友团看得揪心。每期节目里既能看到导师们为“好声音”不约而同**挥掌转椅的瞬间,也能看到选手因自己的声音没能打动导师而最终黯然离场的遗憾,十分吸引受众眼球。

与国外版本不同的是,《中国好声音》从比赛的第三阶段即“导师对决”环节开始,增添了媒体评审团部分,导师不再是决定选手命运的唯一判官,媒体以专业局外人的角度审视选手的表演,左右选手的去留。在我们看来,媒体评审的参与为《中国好声音》节目本身带来了大量的宣传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大受众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节目的宗旨尽管只聚焦于声音,但不专业的媒体评审团很可能会由于种种舆论因素而忽略对选手声音的评判,转而更倾向于主观印象的抉择。这就有违节目的初衷,好声音学员徐海星、丁丁的惨淡收场就是有力的证明。

除此之外,已经进入第三季的《美国之声》新增加了一个环节,即被原导师淘汰的学员若得到其他导师的青睐,便可进入其他导师的队伍进行再学习,有看点有噱头。相信《中国好声音》在今后会引进更多创新的环节,带来更多本土化的改革。

三、主要社会影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