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什么是传媒社会学 > 第二节 国家大政方针与传媒内容(第1页)

第二节 国家大政方针与传媒内容(第1页)

第二节国家大政方针与传媒内容

谁拥有传媒,谁就控制了它的内容。我国的传媒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确保正确舆论导向,是传媒最根本的任务。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传媒的根本任务之一。本节以《人民日报》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宣传为例,阐述国家的大政方针与传媒内容之间的制约、影响关系。

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革命性质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其内容是对经济体制的不合理方面进行变革。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1956年基本建立起来的,此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指令为主的、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这种行政指令计划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29]。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计划经济体制并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这种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它以中央全会的权威形式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1983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城市改革开始起步。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30]。1984-1991年,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31]为起点,经济体制改革在微观、宏观领域全面开展,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1992-200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完成。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该决议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也标志着我国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经济市场化迅速展开。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00年,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是我国市场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同时,“十六大”报告还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确立为宏观调控四大目标。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强调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怎样决定、影响着传媒的内容?这是本节研究的目的。

本节的研究对象是《人民日报》2000年4月至2007年12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文章。之所以选择《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由于研究效度的需要。《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官方报纸(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32],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民日报》迅速、准确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和中国政府最新政策,它所传达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息是及时的、全面的,根据对《人民日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文章的分析,可以实现本节的研究目的。其次是选择《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也是因为可以在网络上很方便地找到上述时间段的所有报纸,为本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表3所列的文章即为本节的研究对象——《人民日报》2000年4月至2007年12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文章,共32篇。

表3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章统计

续表

本节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主要是从人民网上搜集《人民日报》2000年4月至2007年12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文章,对其进行类属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通过整理、分析《人民日报》2000年4月至2007年12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文章的内容,可以认为,传媒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宣传的内容、角度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从中体现出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传媒内容的决定作用。

一、紧扣经济体制改革所处的时代脉搏

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定时代密不可分。紧扣时代的脉搏,宣传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是《人民日报》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宣传的内容、角度之一。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及时地跟进经济全球化、入世的大背景,剖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拓展和深化所遇到的问题,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其发展要受市场力量、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面性。市场机制从来就有两面性,即:利益和风险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而经济全球化放大了市场机制的这两个作用,使其产生乘数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33]

《“入世”与中国改革开放》阐述了“入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指出:加入WTO,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同,同时也说明中国开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97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分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先后提出过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诚然,就其实质和发展趋势来说,一开始就是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走的,但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前,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第二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有企业以及财税、金融、价格、对外贸易等领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达到了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预期目标。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加入WTO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无疑也会使中国受到世界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更直接的影响,只有健全体制,搞好发展,提高竞争能力,才能达到趋利避害之目的。加入WTO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济顺利发展,正如舞台不能保证演员成功演出一样。加入只是取得入场券和参赛的资格,取得成功需要继续进行多方面的艰苦努力。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34]

《加快推进两个转变》从两个转变[35]的角度分析了完善经济体制的意义。《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和优化结构》[36]一文论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300美元左右的时候,经济增长比较容易加速。实现二三十年年均7%左右的增长,人均GDP翻两番,就达到了1000多美元。而这时就进入了一个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关口。”该文还指出,从我国的情况看,除了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阶段都会碰到的共性问题,还应重视三个问题:资源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带来的问题。该文还对怎样应对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提出了建议:要努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同时必须坚持深化改革。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释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一要求的重要性,揭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公众更深刻地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提供了理论参考。该文指出:“‘五化’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信息化的实现、城镇化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工业化质量,也为市场化、国际化和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市场化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有效机制;国际化则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深化。”“从市场化来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中介组织不发达、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市场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同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37]

二、宣传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2002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用数据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13年以来,通过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比过去强有力多了。”[38]吴晓灵比较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的相关数据,认为:我国的商品市场建设已是硕果满枝;我国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获得了较快发展。1978年,市场调节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5%,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几乎为零。到1989年,市场调节价在这三大总量中的比重达到50%左右。而到了2000年,这三个比重已分别高达95。8%、92。5%和87。4%。1997年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量仅为4463亿元,到2001年已飙升至49055亿元。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须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回顾了1993-2003年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指出:“这10年来改革最大的成功,就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就突出方面来说,一是基本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非国有经济在产出意义上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3,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基本形成;二是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并正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是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框架,为政府间接管理和调控经济奠定了方向性的基础,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运用日趋成熟;四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推动经济市场化提供了重要动力,外向型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体制转轨进程明显较快。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在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主要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方面,而在旧体制的核心部位要实现向新体制的转轨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39]

2005年是中国改革的第26个年头,国务院把这一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并发布了《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改革攻坚年:新突破新进展(经济视点)》概括了改革在各领域有序展开并取得重要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状况:农村改革继续向深层推进;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步伐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继续进行;国有大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垄断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亮点颇多,突破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金融企业改革加快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迈出重要步伐;财税投资价格改革稳步进行;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继续完善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程序有关规定的通知》;价格改革有序展开。

三、对共时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作深刻的分析

2000年5月,《加快推进建设市场运行机制的改革》指出:“当前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是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由于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工程建设能否优质高效地进行,因此,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快建设市场运行机制改革的进程。”[40]建设市场运行机制改革的内容包括:建立建设市场主体的责任机制;完善建设市场的竞争机制;发展建设市场的保障机制;强化建设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该文对这四方面的改革内容作了详细说明。

“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举措。”[41]《保护知识产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回顾了我国建立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的历史,论证了建立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的重要性和内容。该文指出:从必要性上来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是企业开展公平竞争的法律保障;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开展国际经贸合作;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有力杠杆。从内容上来看,保护知识产权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二是严格依法办事,强化执法力度,努力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三是加快人员培养和机构建设,尽快使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和机构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中国加入WTO的现实和市场经济的规范化,都要求政府转变角色,履行服务职能。《处理好有为和无为》论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转变职能,“首要的是由传统的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财富的直接分配到政策的间接调控转变。政府能否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成为衡量一国、一地区市场经济是否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4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