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那朵给白鹅。
全歌明白如话、音韵流畅、节奏明快,开头两个六字句,各切为三个整齐的二字音节,押清脆的“ai”韵,然后转为三字句,并随韵接合,换韵,最后是“三三七”句式,形成新的节奏变化,简洁工整、错落有致,音韵铿锵,读起来非常富有音乐感。
(三)儿歌与游戏的互补互融
儿歌最早是从游戏中发展起来的,从诞生的时候起它就与游戏密不可分。在传统儿歌中,除了那些跳绳歌、踢毽歌、拍手歌等明确意义上的游戏歌,其他的儿歌也都具有广义上的游戏性与可操作性。儿歌是最适宜亲子两代嬉戏的文体。请看下面这首儿歌《拉锯》:
拉锯,
送锯;
你来,
我去;
拉一把,
送一把;
娃娃快快长,
长大骑白马。
三、儿歌的分类
儿歌分类没有统一标准。有研究者根据吟唱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母歌”和“儿戏”。前者指婴儿还不会说话时,听长者吟唱的摇篮歌;后者指幼儿嬉戏时念唱的歌谣。
从创作者的角度,儿歌可分为民间儿歌和创作儿歌。
从形式上分,儿歌可分为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以及流传甚广的传统形式的儿歌。传统形式的儿歌将在下一节集中讲述。
从主题角度,儿歌可分为知识性儿歌、教育性儿歌及游戏性儿歌。下面将对主题角度的儿歌加以详细分析。
(一)丰富生动的知识性儿歌
幼儿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歌是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的有益渠道之一。儿歌中,知识性儿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知识性儿歌大多是咏物的,即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用最简明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如喻德荣的这首《小蜘蛛》:
小蜘蛛,
牵银线,
**来**去打“秋千”。
忙白天,
忙夜晚,
织出一个大网篮。
网苍蝇,
网飞蛾,
网个蚊子当晚餐。
儿歌围绕蜘蛛织网捕食展开,把小蜘蛛牵线织网比喻成打“秋千”,形象生动,易为孩子理解,也符合孩子爱玩的心理。儿歌使孩子们了解了蜘蛛网的用途,也知道了蜘蛛以何为食。从这首儿歌可看出知识性儿歌在描绘事物时,最好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果说得过于全面,反而会使幼儿不得要领。
除了咏物儿歌,知识性儿歌还有讲述自然知识的,如薛卫民的这首《腊七腊八》:
腊七腊八,
冻掉下巴,
北风长牙,
雪粉象沙。
腊七腊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