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喊加油,
一会儿哈哈笑,
一会儿又发愁。
突然足球迎面来,
两人跳起去扑球。
球没抓到头碰头,
疼得两个眼泪流。
在形式上,创作儿歌借鉴了民间儿歌的一些传统形式,如连锁调、问答歌等,学习民间儿歌的节奏安排和押韵、转韵的方法,对传统形式的借鉴,是对民间儿歌借鉴的一个主要方面。
在节奏方面,儿童文学诗人金波曾经谈道:“我们不少儿歌在写法上还比较拘谨……一般常见的大多是三三七的句式或是三字句、五字句;押韵也多遵循着‘一韵到底’的模式。其实在节奏和押韵方面,本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这方面,只要细心地研究一下民间传统童谣,你就会发现这些童谣的节奏富于变化而又统一,韵脚也是在变化中又有规律可循。”节奏、押韵,可以增强作品听觉上的音乐美。前面举过的胡木仁的儿歌《弹钢琴》,节奏感强,篇幅不长但有变化,韵脚转了三次,转得很自然,读起来相当流畅。
民间儿歌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其他手法,如重叠、反复、起兴、排叙、夸张、对比、拟人、问答等,也是创作儿歌学习借鉴的对象。
二、儿歌的审美艺术特点
(一)天机活泼的稚趣美
没有一种文学体裁,包括幼儿文学的其他文体,如儿歌这样生动活泼,稚趣盎然。
清代郑旭旦在他选编的《天籁集》里最早提出儿歌是“天籁”的说法:“天机活泼,时时发现于童谣。”他在第十四首儿歌的按语中,解儿歌之美为:“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真率浑成之至。”幼儿文学作家圣野《儿歌,真善美的花朵》中也赞美儿歌之美“有如风吹竹林,飒飒作响;水过浅滩,潺潺而鸣,听起来真切自然,没有半点斧凿痕迹。‘杨柳青,放风筝;杨柳黄,踢毽忙。’这首古代儿歌,使我们感受到一派清新之气。唱了‘锣鼓响,脚底痒’这样的里巷歌谣之后,真会使我们也产生跃跃欲试的情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贪玩的小娃娃。”确实,念诵这些活泼明快的儿歌,仿佛看到了水晶般清莹透亮的童心,因欢乐而绽放。
看下面这首儿歌《小黄狗》:
小黄狗,
汪汪叫,
吓了妹妹一大跳,
妹妹转身回头瞧,
原来哥哥学狗叫。
这是一首描写小哥哥和小妹妹互相玩耍的民间儿歌。小哥哥是个小淘气,他熟知妹妹胆小怕狗的心理,在出外玩时,故意在背后趁小妹妹不备之时,偷学家里的小黄狗叫,来逗吓小妹妹。他一“汪汪叫”,就“吓了妹妹一大跳”。此时,哥哥也一定很得意。“妹妹转身回头瞧”,没有看到小黄狗,却见到做出滑稽鬼脸的小哥哥,她明白了,“原来哥哥学狗叫”。这首儿歌,语言简明,活泼逗趣。
儿歌就是这样简单,但却极富感染力。聪明的儿歌作者,明白如何去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是:用白描的手法,浅显简洁的语言,真切地表现幼儿熟悉的生活,表现幼儿眼中的世界。幼儿的活动与行为,已是天然稚趣,过多的修饰有时反成累赘。所以好的儿歌都简单,但却有意味。
(二)节奏明朗,富于音乐美
儿歌是一种韵文艺术,其音乐性意义决不亚于语义。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对音乐的敏感几乎是本能的、先天的。和谐的音节、韵律会引起他们的愉悦感,这也是儿歌能带给婴幼儿最初的文学熏陶的原因。
儿歌音乐性的最突出特点是明快自然。富于节奏感的儿歌,朗读时如珠落玉盘,清亮悦耳。
看下面这首河南传统儿歌《**开》:
板凳,
板凳,
歪歪,
**,
**,
开开!
开几朵?
开三朵。
爹一朵,
娘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