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相忘于江湖原句 > 绍兴印象(第2页)

绍兴印象(第2页)

绍兴号称名士之乡。城中名人故居很多,在城中走,稍许留心一下,便会看到各种名人故居的标牌。如果有兴趣,细细地探访,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总是要的。

章学诚的故居我也是偶然发现的,那天参观秋瑾故居后,顺便去她故居后边的塔山一游。塔山有塔,还有寺,也是处名胜。下得山来,发现山麓有园林,也挺别致,不过不大,很快就游完了。出了园林,发现有古玩市场,五花八门,古色古香,称得上琳琅满目。我挨着小摊,一个个看过去,猛然抬头,发现一座宅院,有标牌:章学诚故居。眼睛一亮,细细地打量这一幢青砖瓦屋,旧式的但已维修过,白色的粉墙十分亮眼,显得特别清爽。

这章学诚一般人是不知道的,然而做历史学问的,大概不会不知道他。他是清代朴学大师,史志重要开拓者之一。记得当年与程千帆师谈学问,他极力推崇章学诚,为此,我特意购得章的名著《文史通义》,在撰写《中国古典美学史》时,为章学诚立了一节。章学诚曾在武昌住过五年,入湖北巡抚毕沅的幕府。我作为武汉大学教授,在他的家乡绍兴文理学院兼职四年。因此缘,发现章学诚的故居,自然又惊又喜。

章学诚科举不算太顺,比起蔡元培来差得远了,不过,41岁那年中了进士,也算是得志了。章学诚官场上没有什么作为,不过这倒好,他可以潜心于学术了。章学诚的《校讎通义》《文史通义》均为史学名著。学者一生能有一部书传世就不得了,章学诚至少有两部。

步进这座青砖瓦房,心内存的是一份做学问的真诚。章学诚的学问在史,那在我是陌生的,岂敢妄加评论?隐约记得当年翻看《文史通义》时,书前有叶瑛先生为此书评注写的一句话:“其论学,千举万变而不穷于辩,昂首天表而不汩于俗。”细细品味这句话,“玄之又玄”,难以确解,然而我明白,学问做到这程度,那可不是一般的学问了!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章学诚。

书生之屋在绍兴还有徐渭的青藤书屋。青藤书屋在绍兴著名的仓前直街上。到这一带一问,谁人都知晓的。他的名气比章学诚大多了。我在绍兴工作期间,青藤书屋去过好几次,然而似是感到每次都看得不过瘾。去年,趁纪念绍兴建城二千五百年会议之际,想再去看看。我将此想法跟与会的青藤书屋的管理人员说了,她很高兴,说,你有眼光,不少园林学家认为这青藤书屋是江南园林的典范。啊,是这样,难怪我每次去都觉得没看透,作为江南园林的典范,自然有很多精妙在内的。

青藤书屋外观一点也不起眼,小巷子内藏了一个小院落。说它是江南园林的典范,其实也难以理解,不过,此屋的确有些看头,总面积不过两亩,但似乎园林的各种要素都有了,进园,一块草地,草地上有花树、竹丛、芭蕉,错落有致,卵石铺就的小路曲折有致地通向主屋的侧门,侧门有二,并排,一为圆月形,一为长方形,粉白的院墙在翠竹、绿树的掩映下,显得特别清雅别致。正屋前有廊,廊前有石砌的小池塘,名为天池,几片睡莲点缀池面。前后两屋,从侧门出入,后院有古藤,虽然是后人栽的,倒切合徐渭的身份。从园林学的角度来看青藤书屋,当得上“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了。徐渭身后,此屋辗转换主,但基本格局未变,亦算难得。

徐渭此人在文人中算是倒霉的。天资聪颖,才高八斗,却只中过秀才,还考过三次。举人连考八次,均不中,此时,他的文章已名满天下,甚至惊动皇上,可不知为什么,竟无一个试官看中他的卷子。徐渭文武全才,却糊里糊涂,干那杀妻的蠢事,以致锒铛入狱。

徐渭的画名动天下,齐白石直白愿为“青藤门下走狗”,然徐渭却自称书一,诗二,文三,画四。青藤书屋的月洞门上有他的手书“天溪分源”。这书法究竟好在哪里,我却看不出来,愧煞!

章学诚与徐渭有相近之处,都没有做过官,只是给人做幕僚。还好,总还都遇到识人的“上司”。章学诚遇到的是湖北巡抚毕沅,徐渭遇到的是浙江巡抚胡宗宪。我一直非常钦敬胡宗宪,他识才,爱才。徐渭在他手下,很是做了几桩大事的。

徐渭与章学诚身后都获得极高的声名,然而他们在世都活得不轻松!他们实际上都是为后世而活着的。检阅一部中国文化史,这样活着的文人倒真不少,几乎都是顶尖级的,李白、杜甫均是。“文章憎命达”,难道这是文人的宿命吗?

3月24日去参观大禹陵。从城内打出租车,不过二十来分钟就到大禹陵了。大禹陵在会稽山上。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就围困在此山,这就是著名的“勾践栖会稽”的由来。

2008年9月,我来过一次大禹陵,晚上,浓黑色的山峰如剪影,贴在灰蓝色的天边。大禹陵牌坊巍峨挺拔,其他建筑均模模糊糊,只见轮廓。访大禹陵,事前并没有计划,几个朋友在大禹陵附近的一个餐馆聚会后,不知谁提出去大禹陵,大家都赞成。这些日子,奥运会正在北京举行,每天捷报频传。作为炎黄子孙,可说从来没有这般兴奋。眺望会稽山山顶上大禹的塑像,心中说:祖先,您想到中国的今天吗?您为您的子孙自豪吗?

这次来会稽,又是别一种情怀。时当春天,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绿色满眼。进得山门,是一条长长的山道,两旁山林耸翠,春色迷人。走近,则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刻“大禹陵”三字。进入陵园,两旁列着成对动物雕塑,有辟邪、麒麟、獬豸、大象、九尾狐等。这当然是现代人的作品了,也不见有什么章法,好看就是了。

大禹陵称得上文物的是当年大禹下葬的工具——窆石,一块椭圆形的巨石。如今此石立在半山腰,上盖一亭。明代袁宏道说“窆石如人,鼻穿腰半折”。看来,明代此石就存在了。细细打量此石,我实在不解,下葬时这石头究竟有何用。

大禹具体葬在何处,没有人得知。司马迁当年“上会稽,探禹穴”,看来,会稽山是有禹穴的,但司马迁没有说明准确的地方,后来衍生出种种说法,但都没有权威性,如今的陵园建设者也只能是“暂付阙如”了。所以,大禹陵实际上没有陵。

大禹陵值得看的除窆石就是大禹庙,据史书载,禹庙立于夏启,越国继而建庙,此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在的禹庙建于20世纪90年代,其规模、其气派、其辉煌,在同类建筑中堪称翘楚,除此以外,辅助性的建筑、园林,也做得很是到位。

在中国的古代帝王中,大禹是最值得歌颂的一位。大禹治水,历代传颂,万古光明。

大禹时可能还没有国,但是有天下,天下即为百姓,重要的不是国,而是天下,是百姓。《礼记》云:“故圣人耐(古能字)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患,达于其想,然后能为之。”什么是大禹的精神,大禹的精神就是“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精神,简称之“天下情怀”。

大禹为以后历代的为政者树立了永恒的典范!

中国古代的圣王中,黄帝的伟大重在民族的融合上,大禹的伟大重在民生的重视上。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绍兴有其一,幸矣!

绍兴的名胜论地位无疑首推大禹陵,但论名气可能还得推兰亭。兰亭距绍兴城只有二十来里,它的得名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著名书法作品《兰亭序》有关。这是一个千秋佳话:

晋永和九年(353),避居江南会稽的一班文人王羲之等来到兰亭这么一个地方,参与一个名为“修禊”的活动。活动完毕,他们列坐在一条溪流边,饮酒吟诗。具体做法是将一只杯子放入水中,让它流下来,流到谁的身边,谁就要吟诗一首,吟不出来,就罚酒一杯。结果,得诗37首,21人所做。王羲之受大家委托,将诗编成一个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言。序是美文,但更重要的是,王羲之执笔的这序是最美的书法,后来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风景是不错,翠竹依依,花木扶疏,清幽宜人。但作为名胜,总觉得有点假。这里虽然有一条小溪,说是当年曲水流觞之处,但怎么看都觉得如果在这样一条涓涓细流上曲水流觞似是儿戏。简直不可想象像谢安这样的人物怎么会在这溪旁玩这种儿童过家家的游戏。再说,王羲之文章中说兰亭周围是“崇山峻岭”。看看这里,四周是田畴,远处倒是有山,淡淡的,显然不是崇山峻岭。

还可挑出一些不是来,不过,至少清代它就被认作兰亭了,凭此,它也可以看作名胜。进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块碑,上书“鹅池”二字,据说上一个字为王羲之所写,下一个字为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所写。不细看,还真看不出系两人手笔。碑旁有溪,溪中真的有鹅在游。历史上确有王羲之从鹅颈悟书法用笔的佳话,但,如此做法,似是也太生硬了。

再往前行,是御碑亭。亭中有康熙手书的兰亭碑。此碑“**”时被造反派断作四截,现在立起的这碑是四截粘结起来的。我觉得这倒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说明这是康熙的真迹。兰亭作为名胜至少可推至清代。园中有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建筑,里面有诸多关于兰亭的碑刻。可惜游人哪有充足的时间细细欣赏?

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的价值在于它催生了《兰亭序》。《兰亭序》的遭遇及其影响,可以写一个传奇了。唐太宗千方百计将它赚来,宝爱不已,将它作为自己的陪葬物,至今它还安静地躺在地底下,不见天日。正因为此,唐太宗之后,就有人怀疑起它的真假来了。“**”前,郭沫若公然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说《兰亭序》这篇文章和书法均不是王羲之的,南京高二适不知底里,出来反驳。于是掀起轩然大波,毛泽东、康生、陈伯达、章士钊诸多大人物都牵扯进来了,这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观。

检阅中国文化史,古人的作品能在今日掀起诸多文化波澜的,当然首推《红楼梦》,其次就是这《兰亭序》了,《红楼梦》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学问,名为“红学”,这《兰亭序》研究时间要长得多,虽然不及红学热闹,但细水长流,至少足以构成半部书法史了,因此,我斗胆提出实际上已经存在的一门学问:“兰亭学”。写了一文,发在《江海学刊》上。

我对兰亭的兴趣,与其说在兰亭,还不如说在兰亭学。

绍兴城内的名胜第三应算是沈园了。

沈园是一个小园,园的中心景观是一面池塘,池内种有荷花,粗服乱头,似是不甚收拾。水边有亭台楼阁,款款照影。园内景点倒不少,命名也雅,诸如“问梅槛”“半壁亭”“孤鹤轩”“双桂堂”等,但是,整个园的布局有些乱,很难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园内有两块太湖石,上大下小,亭亭玉立,一石镌“断云”,另一镌“诗境”,倒是别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