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包括:(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这部小册子中,他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力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的观点。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就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假设,一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人;二是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三是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四是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除了弥尔顿以外,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还有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米尔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弗逊等。
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自由主义理论提出的“出版自由”的口号,马克思和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给予过高度评价和肯定。
然而,自由主义理论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自由主义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它最初设想的社会理想。相反,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自由主义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蜕变,成了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这一理论则进一步演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加以系统化。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的理智和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则会失去作用。赛伯特在论述中引用查菲的观点认为,下述控制或压制都是对报刊自由地冒犯:要求报刊出版必须事先领取执照;对传播内容进行审查;对触犯或批评当局的内容处以罚金;对有关传播者予以刑事处分,并在民事上承担损害赔偿;对信息采集与报道横加干涉;对人们购买、阅读或收听、收看征税并加以干预。
(邵培仁)
第二,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换句话说,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而大多数人则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计划;私有媒介的传播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倾向,严重地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了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
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个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的大前提,这就是它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特权地位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公众通信工具而执行一定的基本功能”。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目的可以说是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二是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在第二个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制度化的措施,如美国《1996年电信法》规定了限制暴力和色情内容的“V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但在第一个方面,由于社会责任理论仅仅把希望寄托于“媒介自律”,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参考知识点】
社会责任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一个新思想的接枝”。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全部蕴含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和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中。社会责任论主张:传媒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体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作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还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不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
(邵培仁)
第三,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使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在民主参与理论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学者J·A·巴隆的《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和巴格迪坎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性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民主参与理论反映了一般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心理,因为这种理论并没有改变少数人垄断媒介的现状。在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资源的今天,民众唯有自己行动起来才能争取到自身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参与理论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但由于它是社会公众呼声,其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公共性较强的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以及社区媒介领域,民主参与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主义传播制度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传播制度之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实践背景。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并且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获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既定目标,苏联党和政府对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传播制度。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在东欧和亚洲等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传播制度成为与资本主义传播制度相抗衡的主要力量。
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传播制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和规范:(1)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2)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在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3)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4)在服务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普遍的社会民主、平等和自由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还需要更复杂的社会条件,需要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参考知识点】
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及其媒介规范理论
威尔伯·施拉姆认为,这一理论可以从马克思那里找到它的根,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花园中看到它的茎。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实现统一,发布“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施拉姆在这一理论的分析上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主观性和“冷战”色彩。麦奎尔的分析则冷静得多:“毫不奇怪,该理论并不赞成自由表达,强调传媒在社会上和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非常重视文化和资讯,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
(邵培仁)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新闻传播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因此,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在思想上,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人民的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因此,坚持党性原则与服务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