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是什么?
为了既有利于探讨真理和发现真理,又有益于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我们必须针对传播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一些基本原则。
(1)审查批判的原则。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大胆质疑和批判,是传播学科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学科建设上,对严重谬误论见的揭露的价值不亚于创造性的发现。只有对已有的各种传播模式进行仔细推敲、严格审查和理性评判,才可以在尊重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决定接受什么、摒弃什么,从哪些方面予以修改和完善。
(2)服从事实的原则。审查与批判必须以服从事实为依本,充分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努力使自己的意见和愿望符合客观证据,避免“主观愿望”在不知不觉中释放能量。服从事实,尊重事实,反映事实,这是对一切理论研究的起码要求。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要衡量“模式的现实性”,或者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用它来表明和呈现某种传播活动的实际情况,或者我们用事实反观“它尚有多少不确实之处”。
(3)有用有利的原则。无用的传播模式常常比没有模式更糟,不利的传播模式则引人误入歧途,耗时费力而往往一无所获。优秀的传播模式不但能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它,而且内蕴事物的内在机制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揭示它。优秀的模式应该是既有用又有利的。
(邵培仁)
15。简述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后来人们称之为“五个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hiel?Tohateffect?
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点提供了具体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拉斯韦尔模式并不完全,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教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成为传播过程的教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信息,再由发射器将信息转为可以发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信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此过程中,信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香农—韦弗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它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启发。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它表明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此外,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应该指出的是,香农—韦弗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它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综上所述,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缺陷有两点:第一,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第二,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简述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最先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出了“五W模式”:“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据此引申出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或五个内容:控制分析(谁),内容分析(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受众分析(对谁),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
米夏埃尔·比勒称赞“拉斯韦尔第一次准确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元素。”莱利夫妇认为,这个简单的模式有多种用途,其中特别有助于用来组织和规范关于传播问题的讨论。
针对有人批评这一模式太简单和武断的情况,赛福林和坦卡德既看到了拉斯韦尔认识上的局限性,也看到了它的创新性,认为“和许多模式一样,它已抓住了传播的主要方面。”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在什么情况下(Where)?为了什么目的(Why)?”构成了七W模式,但再次忽略了反馈要素。
香农和韦弗在《通讯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这个由公式化的定义组成的一种直线式的通信模式由四个正功能单元和一个负功能单元组成。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而“传播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在于传播者那一头不能认识到发出的信息与接收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的。”
奥斯古德认为,香农和韦弗的这个技术性传播模式只适用于机械方面,而不适用于人类传播;若要应用于人类传播,则必须加以改造和修正。
贝罗在1960年提出了他的线型模式,即S—M—C—R模式,来源—讯息—通道—受众。在1977年,贝罗接受了史密斯在1972年对他线型模式的批评——“着眼于传播效果的研究,与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的观点已相矛盾。”不过,贝罗仍然认为线型模式虽不适用于某些重要的传播,但一般而言仍适用于多数的人类传播。
(邵培仁)
16。拉斯韦尔5W模式的优缺点
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5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atel)→对谁(To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其重大贡献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5W,即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它们虽是客观存在的、构成传播结构和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环节,但一直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模式堪称开天辟地之举。从此,随着对这些要素和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步步深化,人们心目中原本不甚了了的传播现象就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2)第一次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即从5W着眼,划分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个领域。这就使后人能分门别类地将研究深入开展下去。
综上所述,5W模式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仔细推敲,它也有缺陷,概述为以下几点:
(1)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虽然,拉斯韦尔在他那篇提出5W模式的著名论文中,提到传播是双向的,并存在着反馈,但这一观点没有明确地反映在5W的架构里,因此,导致后人误以为他忽略了反馈机制以及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2)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当然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孤立进行。事实上,拉斯韦尔在同一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社会与传播的关系,并提出了社会传播这一概念,但问题在于,5W模式本身的架构未呈现两者的关系。
(3)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4)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不同于其他四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实际上不一定出现,即传播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因此,准确地说,并非要素,而只是一个环节。
尽管如此,瑕不掩瑜,5W模式作为确立传播学框架的开山之作,可谓功绩巨大。后人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把思考向前拓展。
(张国良)
17。循环模式的优缺点
第一,循环模式的优点有如下三点:(1)它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地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2)它增加了另一组要素,以显示信源获得反馈有多种途径,而反馈则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或同型的可能性;(3)模式也显示了两种含义之间产生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
第二,循环模式的缺点是没有指出“在大众传播中,信源只能从受众处获得有限的或间接的反馈”;也没有指出针对传播者行为的是评价性或意见性的反馈信息。它们同样对大众媒介设施的认识免不了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对人类传播,其中特别是对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予足够重视,甚至“往往有低估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