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简述模式的分类
模式可以有多种多样,按所用符号分为三类:文字模式,即用文字进行描述的模式;图表模式,即用图形、表格等符号进行结构的模式;数学模式,即用数学符号、方程式等建筑的模式。按模式作用分为两类:结构性模式,即仅仅描述某事物的结构;功能性模式,即从能量、力量及其方向等角度描述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传播模式基本都是利用文字和图标构筑的功能性模式。
(胡正荣)
9。简述模式的作用及功能
所谓模式,可理解为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如果说,理论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概括,则模式就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或方法。
其主要作用是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就传播学领域而言,也就是简洁地体现和表述各种传播理论,使人们不至于陷入纷繁的细节,而能快捷地、清晰地观察到传播现象的本质或深层部分。
具体而言,模式有以下功能:
首先是组织功能,即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很难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整体形象。换言之,模式能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般的图景。
其次是解释功能,它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用其他方法则可能显得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它能引导我们关注某一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这样一来,模式又有了启发功能。
最后是预测功能,即通过模式有可能对事件的进程或结果给出预测,至少,能为估算各种不同结局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依据,并据此而建立研究假设。
(张国良)
10。简述模式化现象盛行的原因
在传播学领域中,用模式说明理论的情况非常普遍,有许多研究成果以模式的形态出现。这一理论模式化现象之所以盛行的主要理由有如下两个。
第一,模式适得其所,即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第二,传播学生逢其时。学科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使社会科学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于是,才可能将模式这一原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手段和方法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一样,由两个部分即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组成。它们的关系理应是理论为主,方法为辅;理论指导方法,方法为理论服务。从总体上看,确实如此。但是,在传播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方法,包括模式的作用尤为突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有很多理论是以特定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的产物。方法往往构成了理论的先导。例如,二级传播理论的产生就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运用实地调查法而意外获得的成果。这或许也可看做当代新兴学科不同于传统学科的特征之一。
(张国良)
11。一个好的传播模式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中曾论述过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模式的主要功能,这对我们颇有启发。在传播学研究中,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常具有下列五种功能。
(1)构造功能。它揭示传播过程中各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先后次序、排列方式、结构形式以及与外界的种种联系,可以使我们在观照、分析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时能获得整体的形象,认识到这一要素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及互动途径。
(2)解释功能。即传播学者可用它来观察和分析信息传播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用来回答和解决信息沟通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并能够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和清晰的描述将结果或答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3)引导功能。即引导研究者、决策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密切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干预之,调控之,使自己的工作始终能沿着一条比较正确的轨道前进。
(4)简化功能。即接受该研究模式的传播学者的研究工作,不再需要从起码的原则和基础开始,可以跳过一些要素,简化一些步骤,集中精力和时间深入到这门学科最微妙、最深奥的理论前沿去寻金觅银。
(5)预示功能。对某一项将要进行的传播活动的进程或者结构进行预示和预测。至少,它能够为估算信息传播的各种不同结构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依据,传播研究者因而可以据此建立假说,提出增强传播效果的可行性建议。
(邵培仁)
12。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应该符合什么标准?
(1)呈现性。就是用语言文字或符号、图形等对信息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联系的主要特征进行有意的、十分简明的呈现,让人一目了然。
(2)整体性。就是所采用的观照、审视的角度,能够鸟瞰和反映出传播活动的整体形貌和全部过程,有助于以最经济的方法揭示出传播的内部机理和本质规律,达到预定的目的。
(3)超陈性。就是模式设计者的思维弹动超越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构架的束缚,以富有批判的勇气和创造的精神,提出了新的深刻见解。
(4)启发性。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不仅可以揭示或回答已存的传播现象或传播问题,而且还应该具有启发性,即可以充分发挥传播学者的职能和潜力,便于进一步扩大和展开研究内容,便于分析和解答传播活动中新出现的事实和难题,便于找出和发现认识过程中新的关系、数据和方法。
(5)实用性。即它不仅能反映出传播过程中信息互动的真实面貌和整体态势,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效用,即好的模式可以应用于特定场合,防止某些事件发生,为预定的目的服务。
(邵培仁)
13。简述任何模式都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原因
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任何模式都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人类的认识总是有一个深化的过程。
第二,研究者们各有各的研究重点及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致使他们往往强调一个侧面或纬度,而忽略了另一些侧面或纬度。
第三,模式这一手段本身也存在着容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对各种模式应采取兼容并包、批判吸收的态度,认真地加以思考、对照、补充、发展。
(张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