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2014中国民生发展指数——省级部分
(一)总体测算结果及分析
1。总体测算结果
表52014年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排名表及与历年比较
表5展示了全国30个省(区、市)民生指数排名和分布情况,根据测算结果主要揭示出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省级民生指数排名区域相对较为集中。按照指数由高到低,民生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由强渐弱的阶梯型分布趋势。[1]民生发展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中,除辽宁(第8位)位于东北地区、内蒙古(第9位)位于西部地区外,其余8个省(区、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排名第11~20位的省(区、市)中,包括了中部地区的7个省份,东部地区的河北省(第11位),西部地区的重庆市(第13位),东北地区的吉林省(第20位);排名后十位的省(区、市)包括西部地区的8个省份,分别是新疆(第21位)、宁夏(第22位)、四川(第23位)、广西(第25位)、青海(第26位)、云南(第28位)、甘肃(第29位)、贵州(第30位),同时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第24位),以及东部地区的海南(第27位)。
第二,排名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民生发展指数排名还是与各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呈现出高度相关性。这表明“保民生”和“促发展”二者并不矛盾,恰恰说明了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将经济发展成果不断转变为人民福祉水平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六个二级指标中,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度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和科教文卫建设指标的排名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而生态环保建设指标、安全健康建设指标的排名则相关度较低,这表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并不完全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与政府的关注点和关注度有一定的关系。
第三,在阶梯型分布总体趋势下,部分省(区、市)呈现出与其所在区域总体位次趋势不一致的情形。首先,较为明显的是东北三省悬殊较大,辽宁省排名第8位,吉林省排名第20位,黑龙江省排名第24位。其次,部分省(区、市)民生发展水平明显强于区域平均水平,如西部的内蒙古、重庆进入前十五的位次,分别排名第9位和第13位。有的省(区、市)则大大落后于同区域的其他省(区、市),如位于东部的海南排名第27位,与东部其他省(区、市)的民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四大区域民生发展指数比较分析
表62014年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排名区域分布表
续表
根据表6,民生发展指数排名的区域分布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展开分析:
(1)东部地区民生发展水平相对最好。东部地区的10个省(区、市)中,8个省市在民生发展指数中排名前十位,河北省排名全国第11位,除海南省位居第27位外(后文将会分析),成绩显赫。东部地区无疑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政府在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较大,收入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备,生活便利度高。但与东部地区民生整体发展指数靠前相违背的是,东部地区在安全健康、生态环保方面呈现出相对不足,但该地区在整治环境和控制污染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占有较高的比重,这表明政府对民生整体的关注度仍保持较高均衡水平。
(2)中部地区民生发展水平一般。中部地区6个省份中,全部属于全国中等水平。中部地区更多依赖传统农业、能源、原材料产业,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且在农业中科技投入较少,致使中部地区的发展缺乏竞争力。此外,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较封闭,对外开放能力欠缺。但同时近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政策,扩大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权限,逐步减少了中部地区与外部经济交流的障碍,中部地区正面临强大的发展态势。
(3)西部地区民生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西部11个省(区、市)中,只有内蒙古、重庆排名较为靠前,分别位于全国第9位和第13位。其余9个省(区、市)全部位居全国后十位。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民生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但却尚未能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而在区域医疗、教育、居住和出行等方面的福利水平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4)东北地区民生发展水平不均衡。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民生发展指数排名分别为第8位、第20位和第24位,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状态,其中辽宁是进入前十位的唯一一个非东部地区的省(区、市)。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一方面,其民生基础较为扎实;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对环保工作给予很高的重视,但总体在居住出行和生态环保上仍呈现较大的劣势。未来东北地区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协调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投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发展质量。
(二)2014六大民生指标排名及分析
1。民生基础排名及分析
二级指标“民生基础”主要考察各地区发展民生事业的经济基础,下设五个三级指标,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预算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
表72014年中国各省(区、市)民生基础排名
续表
民生基础排在前三位的省(区、市)分别是江苏、广东、山东,排在后三位的省(区、市)分别是青海、贵州、甘肃。二级指标民生基础的排名与民生发展指数的排名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大多数省份民生基础排名与民生发展的排名较为接近。
民生基础的排名依次按照“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由高到低呈现阶梯型分布。东部地区(除了河北和海南)的民生基础发展较好,位居全国前十位;东北地区的辽宁民生基础排名第7位,黑龙江省排名第19位,吉林省排名第20位;河南省的民生基础在中部地区独占鳌头,排在第9位,山西省排在第21位,江西省排在第22位,其他三省均处于全国中等位置;西部地区,内蒙古排名靠前,位居全国第11位,四川排在全国第15位,重庆排在第18位。
2。就业收入排名及分析
二级指标“就业收入”重点考察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就业水平。下设八个三级指标,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城市低保资金计划支出。
表82014年中国各省(区、市)就业收入排名
续表
就业收入排名前三位的省(区、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排名后三位的省(区、市)是四川、云南、陕西。就业收入排名依旧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形分布趋势。总体而言,由于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等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省(区、市)就业收入质量指数排名普遍高于东北地区、中西部等全国其他省(区、市)。东部地区10个省份中,除了河北省排在全国第12位,海南省排在全国第26位,其他8省均排在前十位中;中部地区排在全国中等水平;东北地区排名不均衡,辽宁省排在第9位,吉林省排在第15位,黑龙江省排在第22位;西部地区中,内蒙古排名靠前,位居第8位,新疆排在第14位,甘肃排在第16位,重庆排在第17位,这四个省份相比其他西部地区在就业收入上排名靠前。
3。居住出行排名及分析
二级指标“居住出行”重点考察了各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房价水平以及公共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下设八个三级指标: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竣工住宅建筑面积、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市用水普及率、每万人高速公路里程、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邮政业务总量、移动电话普及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房价、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不断凸显,从而成为民众最为关心的民生议题之一。只有妥善、切实解决好住房和交通问题,才能真正改善民生,提高民生发展水平。
表92014年中国各省(区、市)居住出行排名
居住出行排名前三位的省(区、市)是江苏、浙江、广东,排名后三位的省(区、市)是吉林、甘肃、贵州。居住出行这一、二级指标在全国排名显示出区域内不平衡的特征。比如,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居住出行排在第9位,吉林省排在第28位,黑龙江省排在第25位;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居住出行排在第7位,明显高于其民生发展在全国的排名(第27位),新疆的居住出行也排在第14位,高于其民生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第22位)。
4。文化教育排名及分析
二级指标“文化教育”重点考察了各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人均占有公共教育资源及文娱消费比重等因素。下设八个三级指标:城镇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研究发展费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人均拥有公共图书藏量、成人识字率、互联网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