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龄人口和学校数继续减少,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表2-12012年全国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注:高中阶段数据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
第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国家不断加强教育投入,2008年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2009年免除了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2012年,全国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约22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教科书费,3000多万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了住宿费。2008~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免学杂费补助资金157。2亿元。同时,从2009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央财政4年累计安排30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000多亿元,13。6万所学校、约3。5亿平方米的校舍通过加固改造或新建、重建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2011年,小学、初中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达1366元、204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45%。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28%,教育经费仍优先用于教育教学,为各级各类学校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第二,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一是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启动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已如期实现,使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超过98%。2010~2012年,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50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二是实行发达地区、城市地区支援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从2000年开始,组织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实施重点面向中西部农村的特岗教师计划,试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三是加强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师培养。2012年,中央财政拨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经费45亿元,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时,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继续实施“国培计划”;安排专项资金6。4亿元,继续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第三,农民工子女免费接收义务教育问题进一步解决。各地落实“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并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2008~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奖励性补助资金158。3亿元,仅2012年就达50。3亿元。各地将中央奖励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向接收人数较多、条件薄弱的公办学校倾斜,同时扶持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及相关调查显示:2012年,上海已对53。8万在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免费义务教育,建立起市、区两级政府协同民办学校和社会中介机构于一体的民工子女教育治理模式,并涌现出一些区域性创新工作模式。
第四,高中教育保持稳步发展,尤其是中职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期。首先,普通高中进入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其次,中职教育进入发展黄金期。根据教育规划,到2020年中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90%,并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意味着中职教育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2012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6868所,在校生4595。2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6%,中职毕业生较上年也有所增加。
2。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利用效率低下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当前教育投入还难以满足优质教育的底线要求;优质教育资源既得利益者抵触甚至反对改变当前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在改革过程中,软性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均衡化?改革之后,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其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同质化?这些都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
第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实际上,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4。7%~7。4%,美国1999年的教育投入就达到了7%,甚至非发达国家印度2003年的教育投入也达到5%,而我国的教育投入,长期以来都没有超过3。5%(见图2-3)。
图2-32000~2012年中国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比重
“增加教育投入,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长期以来是我国政府在教育事业上的工作目标。这一目标从1993年提到了2006年,直到2012年才得以实现。令人尴尬的是,2002~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持续走低。
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必然难以满足社会对于优质教育的底线要求。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的不均衡: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学校建设、资源配置、教师队伍等比发达国家还要好,而广大农村地区办学条件严重不达标,甚至在广东这样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省份,还存在危房教室的现象。2010年省(直辖市、自治区)际间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极差(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之比)分别高达7。57和6。67。
第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首先,我国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重点校和示范校垄断)、资源建设单一重复(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完善)、资源孤岛现象严重(教育资源的基本元素如人、财、物、信息等,不能统一被管理并在突破各种屏障和边界的工作环境下进行调配和紧密整合)、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其次,思想层面的认识也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决定了自给自足的文化传统,直接导致了共享意识的淡薄,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更加剧了“特权者”优先使用资源的意识。因此,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大多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共享的载体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共享的形式大于内容,[20]可共享的往往是一些显而易见的、无关紧要的资源,而真正优质的或者说核心的软性资源则很少被拿出来共享。
专栏2-3谁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对北京市高中学生家庭背景做过一个调查,重点高中里,高、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占60%,工人、农民子女合计只占7%。“政府官员在内的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已经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他们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既得利益者,“不会承受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带来的不利后果”,因此,改变现有格局、实现教育均衡的目标就不那么“重要和迫切”了。
第三,优质教育均衡化导致教育同质化。毋庸置疑,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其中一个必然的路径就是通过资源共享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以带动或促进其他教育资源的优质发展。优质均衡并非“平均主义”,更非无原则地追求一元化发展。所以,必须防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却导致教育同质化这一“恶果”。
实际上,在现代办学中,不少学校都追求所谓的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管理,使得学校的趋同性越来越强。学校数量急剧下降,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学校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思路;教育教学中更多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而基于素质教育和公民成长的教育实践比较缺乏;把优质教育资源等同于名校,把教育优质发展等同于名校名师资源的扩张。教育同质化趋势愈演愈烈。
3。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改革教育体制机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出台,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制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纲要》指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根据《纲要》的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2月初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启动了一系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上海、天津和成都在内的各个地区确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方案,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体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将县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核增的6500个编制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组织县域内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也要进行交流。
三是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江西省人民政府要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四是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和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设立专项经费补助贫困学生,对民族自治县、边境县的寄宿学生实行全覆盖。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专门补助。
五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重庆市从2007年开始,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完成率作为考核区县党政班子实绩的重要指标,由市委组织部每年进行考核。黑龙江省对地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达标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北京、辽宁、陕西、河南、江苏、四川、广西等地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表彰奖励制度。
同时,提高中央与省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统筹力度。教育部与各省级政府签署教育均衡备忘录,明确省、市、区县各层面对教育的职责,严格按照备忘录开展工作;建立教育投入问责机制,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教育经费细则,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财政扶持和专项补助,在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教育投入。
2。2。3高等教育搭建筑梦、圆梦的舞台
作为教育事业的高端,高等教育对于教育梦的实现有着引领作用。21世纪以来,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探索,取得了飞跃式的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今后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1。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办学形式多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大幅度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
首先,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642。9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325万人,增幅达417%。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基本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渡。[21]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图2-41997~2012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情况
其次,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了其办学形式的多元化。1982年开始恢复民办高等教育以来,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2012年,民办高校707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招生160。28万人,在校生533。18万人。目前,中国高校有各种各样的办学形式,大学、学院、高职高专、全日制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独立学院、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各种非学历证书教育等。此外,中国还有世界上独有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对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