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 参考文献(第3页)

参考文献(第3页)

孙冶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谭小宏,江银。大学生自我和谐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0):51-55。

汤爱萍。尚和心理与和谐社会[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3):69-71。

汤昊,范庭卫。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9):13-17。

汤一介。略论儒学的现代意义[J]。未来与发展,1996(3):35-37。

田正学,张申平。两“和”发展战略的文化思想[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汪凤炎。“和”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09(3):25-30。

汪凤炎。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26-133。

汪凤炎。尚“和”: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106-112。

汪凤炎,郑红。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3-118。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意义、内涵与方法[J]。江西社会科学,2017(9):5-13。

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1):1-7。

王罡。孔子思想中“和”的三种表达[J]。安顺学院学报,2008,10(5):18-20。

王泽应。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基本价值旨趣和特质探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117-122。

魏昕,张志学。组织中为什么缺乏抑制性进言?[J]。管理世界,2010(10):99-109,121。

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邬欣言。生活中的社会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吴九君,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622-624。

武宝军,巩彦斌,郭胜忠。大学生心理和谐内隐观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24-126。

夏静。“尚和”思维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6):97-102。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肖群忠。尚和合[N]。中国教育报,2014-06-06(6)。

谢光辉。常用汉字图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修建军。中华伦理范畴·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徐伟,李朝旭,韩仁生。友谊的结构研究:一项对大学生友谊内隐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5):1096-1100。

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阳泽,张向葵。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J]。心理科学,2007,30(3):629-631。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杨国枢,文崇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2。

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