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晶。儒家“贵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09(8):42-45。
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7(8):49-52。
李宏斌。和谐与竞争:中西文化精神新论[J]。探索,2005(5):162-165。
李洪伙,柳杨军。中层领导的说话技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李雅斯。影响中国人人情行为倾向三因素的实证研究——情境原则性、情感程度和功利考量[D]。苏州:苏州大学,2008。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文化发展的人类学探讨[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李振纲,方国根。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0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梁兴嗣,撰。千字文释义[M]。汪啸尹,纂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黄嘉德,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刘婷,秦琴,张进辅。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维度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4-20。
刘欣,汪凤炎。中国大学生内隐尚“和”态度研究:来自SC-IAT的证据[C]。广州:中国心理学会会议论文,2012。
陆洛。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J]。本土心理学研究,2003(20):139-207。
陆卫明,李红,赵述颖。和谐思想的传统蕴涵及其现代诠释[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95-101。
路琳。和谐二元矩阵模型及其在冲突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7,30(5):1172-1174。
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吕春莉。当代中国大学生平和心态的心理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罗祖基。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78-85。
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匡雁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脸谱[M]。李楠,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朱熹。四书集注[M]。欧阳玄,主编。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钱穆。民族与文化[M]。香港:新亚书院,1962。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人生·道德·财富[M]。王中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沈素珍。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J]。新疆社会科学,2009(5):10-15。
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宋健。超越疑古走出迷茫[J]。文史哲,1998(6)。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