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社会情感训练 > 第一节 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与需求(第3页)

第一节 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与需求(第3页)

③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其自我接纳程度明显低于男童,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40。70%)、经常感到烦躁(47。60%)、无缘无故发脾气(21。50%)。

④留守男童问题行为突出。迟到(41。80%)、逃学(7。40%)、受教师惩罚(73。50%)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个、1。9个和5。4个百分点;对学习不感兴趣(44。80%)、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0%)、没完成作业(54。80%)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男童。

⑤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影响更大。留守儿童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0%)、被歧视(19。80%)、性格比原来内向(41。70%)、胆小(18。90%)。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的数据显示,29。40%的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15。10%的留守儿童一年都见不到父母,这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烦乱度、迷茫度提高,表现为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寂寞、孤独、缺乏信心等消极情绪,且严重程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综上所述,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处于“生活缺照顾、行为缺管教、回家学习缺辅导”的不利境地,这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二)寄宿制学校学生最突出的是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行为障碍问题

目前,寄宿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问题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相比之下,寄宿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却远没有跟上来,尤其是小学寄宿学生在远离父母和家庭环境后,出现突出的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和自理生活困难,加之学校缺乏支持**学习环境、缺少寄宿同伴的互助交往指导,致使很多寄宿学生形成焦虑、孤僻、自卑胆怯、情绪失调、欺凌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调查发现,部分寄宿学生到了青春发育期开始注意异性,在乎异性的感觉和评价,早恋问题频发。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11年通过对西部11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学校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调研发现:若以是否在学校寄宿为自变量,以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学生在社会情感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寄宿学生(t=-12。921,p<0。0001);进一步对寄宿学生和非寄宿学生在社会情感发展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社会情感各个维度上,寄宿学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寄宿学生。

(三)学习困难儿童最突出的是自我认知缺陷和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共同特点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和动力,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远低于正常儿童,会出现自卑、自我贬低,甚至自暴自弃倾向。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明显低于学习正常儿童,主要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差、不合群、攻击性行为或退缩行为等,因此容易遭受班级群体的排斥、拒绝,导致社会交往不良和人际适应困难。[8]

(四)随班就读残疾儿童最突出的是情绪行为问题与人际交往困难

由于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大多伴有情绪行为问题,如语言沟通障碍、情绪多变、易冲动、攻击性等,使得原本缺乏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的普校教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加之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致使这些残疾儿童常常处于“随班就混”的状态。不仅如此,这些儿童也难以与同龄普通儿童相处,甚至反遭同学歧视或排斥。宋铭、刘荣调查发现,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社会交往情况不佳。普通小学生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多持有消极方面的印象。[9]李秀锦、谢德军等也反映,69。54%的随班就读特殊儿童“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班级生活,与同学们的交流存在困难”,64。90%的特殊儿童不能“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并遵守课堂纪律”。[10]梁蓉对53名残疾儿童、106位家长、136位随班就读教师、170名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同伴所做的调查显示:随班就读教师、家长及同伴很少主动给予残疾儿童心理支持;随班就读教师、家长及同伴认为,他们给予残疾儿童的心理支持不是残疾儿童主观感知到并加以利用的心理支持,教师、家长及同伴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心理支持的有效性不高;残疾儿童认为的有效的心理支持应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平等及情感的深层次交流。[11]

(五)少数民族儿童最突出的是语言交流问题

在我国,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在学校的少数民族儿童既需要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又需要掌握汉语、英语两种或多种语言,这已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儿童从小学开始就面临母语、汉族、英语等多语言学习的环境,因此,语言的学习交流是少数民族儿童特别需要的。另外,在非本民族地区就读的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提高自我和社会认知,管理好异地同伴关系是个体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调研还显示,从村小和教学点合并到寄宿和规范化的中心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其学业表现自信快乐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看低于少数民族聚居村落中村小教学点的水平。[12]

【相关链接】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需求

表7-3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需求

本节要点

学习了解特殊需求儿童;了解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分析把握特殊需求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具体需求。

本节思考题

1。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方面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

2。试举例分析特殊需求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需求。

【拓展阅读7-1】教育部政策

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妇联、综治办、团委、关工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妇联、综治办、团委、关工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以下简称留守儿童)工作,促进广大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不断增强其生活幸福感,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一些夫妻同时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留守儿童,要求从民族未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高度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了学校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妇联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出台相关措施,加强关爱服务载体建设,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优化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氛围。综治组织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了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共青团组织实施并长期坚持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品行培养。关工委组织悉心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注重结对帮扶,为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做出了贡献。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奉献爱心,初步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但是,由于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在广大农村,有的与父母长期分离,在亲情关怀、生活照顾、家庭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工作。

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给予广大留守儿童多方面的关爱服务,弥补亲情缺失,使其具有阳光心态和健康体魄,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各级综治组织、教育部门、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关工委组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自职能、协调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切实把留守儿童工作抓实抓好。

二、明确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强化政府主导,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根据地域环境特征、经济社会状况、留守儿童分布及工作进展情况,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

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期间和家庭生活中的各方面需求,及时相互沟通,对单亲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形成学校与家庭亲情接力、密切配合、有机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社会参与、共同关爱。鼓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建立全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

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努力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确保每名寄宿生有一个标准床位。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加快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

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在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地方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还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

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减少上下学交通风险。对于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的地区,要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为留守儿童上下学提供交通条件。对于公共交通难以满足的地区,要创造条件提供校车服务,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优先乘坐。

四、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要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入学管理工作,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学籍变动情况,将保障留守儿童按时入学作为控辍保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监护人变化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并及时更新,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支持。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重点提高班主任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注重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纳入各项活动。

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在举办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时,要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缓解其孤独情绪,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校园氛围。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不断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加强留守儿童法制安全教育。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组织安全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增强留守儿童自救自护、应急避险能力,预防溺水、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的伤害。推进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及早发现和纠正个别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发生。预防和打击侵害留守儿童人身财产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切实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