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部分中小学生出现转型期新的社会情感问题和矛盾,需要给予他们特殊的额外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只能由父亲或母亲单方,或由其祖父母等亲属抚养、照顾,很难得到父母细致的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容易出现亲情缺失、衣食安全不保、家庭教育不足等问题,这使他们成为农村学校特殊的弱势群体。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1409。53万人在小学就读,665。89万人在初中就读[1],占全国儿童总数的14。50%。
二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因为寄宿,学生在学校过着集体学习和生活,到了周末或假期才能回家,大大减少了与父母的沟通联系,导致他们缺少家庭的亲情关爱,从而引发焦虑、抑郁、自卑、自闭、行为孤僻、交往障碍等社会情感问题,以至于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
三是学习困难儿童。由于自身的行为障碍、情绪困扰及不利的文化教育环境,致使他们学业成就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其中的少数儿童甚至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等方面出现显著的学习困难。[2]
四是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因为轻度的身心发展缺陷,主要包括轻度智力、听力、视力、肢体、言语、精神等残疾,或是自闭症、多动症,而被安置在普通中小学校接受教育。[3]目前,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人数为3。80万人,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的53。78%。[4]
五是语言交流困难的少数民族儿童。即那些因为社会发展和民族政策发展等原因离开本民族地区到外地就读,面临着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重大改变,需要适应跨文化环境、改善语言交流困难的少数民族儿童。
活动2案例分析:了解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情感问题
【活动目标】
理解特殊需求儿童在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方面的需求。
【活动时间】
30分钟。
【活动材料】
阅读材料、大白纸、彩笔、彩色便笺纸。
【活动方法】
头脑风暴、小组研讨、案例分析、系统讲授。
【活动过程】
①分组:将参训者按六个维度分成六个组,每组讨论一个维度。每组确定发言人1名、记录员1名。(5分钟)
②各组研讨:先阅读【阅读材料7-4】和【阅读材料7-5】,结合所阅读的案例及本组讨论的维度,研讨交流不同类别特殊需求儿童在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哪些需求(见表7-2),并写在大白纸上。(15分钟)
③由各组发言人陈述讨论成果,最后由培训者点评总结。(10分钟)
表7-2各类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需求分析
【活动提示】
①各组通过阅读案例,结合本组所讨论的维度,分别写出各类特殊需求儿童在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方面可能存在的特殊需求。
②培训者在总结中,要特别指出要正确区分特殊需求儿童及其特殊需求,并启发参训者思考如何为这些特殊需求儿童提供社会情感学习支持性策略。
【阅读材料7-4】案例1:留守儿童——“我的烦恼谁做主?”
李红燕,女,10岁。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上中下等,每天早晨上学几乎都要迟到。经观察发现:其实她每天早晨很早就到学校了,但不进教室,却在校门外徘徊,直到上课铃响,才极不情愿地拖沓着走进教室。上课时,她从不争取回答问题,精神也很不好,总像是头天晚上没睡觉似的。
班主任与她谈话了解到,该生说她每天到学校都觉得很紧张,她觉得自己笨,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她,因此每天早晨即使早到学校也不想进教室。她上课不敢争取回答问题,是怕答错以后会被同学们笑话。课堂上她总是想念着离她很远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放学回到家,奶奶爷爷从不关心她今天在学校到底学得怎么样,有没有受到什么委屈。她孤独地躺在冰冷的小**,却很难入睡,因此影响到第二天上课的精神状态。
【阅读材料7-5】案例2:寄宿学生的心里话——写在墙上的博客[5]
刚送走九年级,袁老师就被通知中途接手一个寄宿生班。这个班除了要换掉班主任外,语、数、外几门主课教师都要求换班!正像语文教师说的:“这个班的学生上课活跃得不得了,可惜都是小聪明,下课没有一个人愿意静下心好好复习,所以每次考试各门功课都在年级垫底。”英语教师说:“我最受不了的是这个班男女生没有性别观念,女生都是短头发,没事就抱个篮球在操场上晃**,而男生却偷偷留长指甲,更要命的是有些男生没事就哭鼻子,有的可能还有暴力倾向……”袁老师陷入沉思……
有一天,袁老师对班上的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每天中午都有几名男生到心理咨询室闷着头对发泄墙一阵乱打,然后就颇为轻松地走掉。袁老师的心被强烈震撼了。这些寄宿班的孩子肯定是遇到了某些难以克服的心理困惑或困难,又不知道如何宣泄情感,所以只能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如果哪天他们心情再糟糕些可能拳头对的就是人了。如何管理这个班级呢?袁老师想到先召开一个“我愿意这样跟你说”的主题班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太“可怜”了,在学校不能上网,就算是上计算机课也只能学习自己早就会的知识,对同龄人热衷的话题往往知之甚少,都快成“出土文物”了……在袁老师的引导支持下,全班同学一致敲定——利用班级的墙壁,把自己想说的话以昵称方式写在帖子上,再贴到墙上去……
班级“墙上的博客”应运而生!紧接着袁老师决定招聘“网管”“版主”,并制定“上网”的规则,话题由袁老师和版主共同商定,可以是针对班级最近的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是家长反映的问题的反馈、学生的心路历程、社会热点问题……而版主则要详细记录每一次的主题和精彩的帖子。这下班级“墙上的博客”热闹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表言论,畅所欲言,一时间气氛融融。德育主任看后决定向全校推广,袁老师欣然同意,但没想到班里的学生却生气了:这是我们班的创意,为什么要被其他班拿去用?结果第二天的“论坛”上,就有人向袁老师开炮了,觉得袁老师没有真正保护自己班级的荣誉。看到这些言论,袁老师还是挺开心的,因为学生们已经渐渐接纳自己……
【阅读材料7-6】案例3:火爆的李林——一名待优生的言行[6]
李林,小学三年级男生,学习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经常性地迟到、早退,教师多次批评也无济于事。喜欢在教室的桌子、凳子和墙壁上胡写乱画,有时候还在别的同学的本子上乱画。自己忘记带学习用具时,就会向别的同学要或者直接抢,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吵架、打架。爱搞各种恶作剧,欺负同学。上课喜欢说话,不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力不集中。据班主任说,他在班上人际关系很差,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觉得他霸道,动不动就用骂人、打架的方式解决同学矛盾。他不愿听教师的批评,经常与教师对立。在家里,他爸爸脾气不好,只要他犯错误就是打骂,所以他也很讨厌回家。
【阅读材料7-7】案例4:随班就读的小明
小明是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说话、反应都比别的孩子迟缓,理解力发展迟滞,经有关机构专家测试智商为69。他一、二年级期间,在教师和家长的耐心教导下,能完成基本的抄写作业,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三年级后,各门功课成绩直线下降。父母坦言在家庭教养方式上较简单、粗暴,有时会对孩子打骂相向。虽然他喜欢学校,喜欢和教师、同学在一起,但也会经常在上课时跑出教室,当他遇到难过的事情时,不是哭就是拿扫把不停地打教室后面的图书柜。由于每次考试结束他们班平均成绩都因小明的成绩而无法名列前茅,因此班主任教师找到校长,希望家长把小明领回家不要来上学了,理由是“他上学也没什么用”。
【相关链接】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发展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最突出的是深层次的亲情缺失及由此引发的心理行为问题
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重庆市、贵州省、河南省、安徽省等地的12个县(市、区)对4533名农村留守儿童(占61。70%)、2731名非留守儿童(占37。20%)进行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下列成长中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7]
①学习成绩偏低,学习不良行为较突出。有20。40%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0%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其中没完成作业(49。40%)、上学迟到(39。60%)、逃学(5。50%)的学习不良行为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个、4。00个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0%)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0%)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5。6个和3。2个百分点。
②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弱,情感支持欠缺,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化,41。50%能获得母亲支持,30。40%能获得父亲支持,他们把同学朋友当作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有22。60%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23。20%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比非留守儿童高6。4个百分点。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