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职工有能力支持学生的自信(自尊)和情感的良好情况。
②学生在课程中隐性或显性地被教授与他人友善相处的技能,以及接纳和重视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③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偏见和所有形式的刻板印象。
④所有的学生在班级和学校层面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⑤学校经常举行活动来引导学生对自我和对他人的重视。
3。学生感到自己属于班级和学校,并且在班级和学校中有发言权
①学校通过组织课内外活动(社会情感学习专门课程、班队会活动、社团、课外活动等)促进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②学生在社会情感学习课程中被教授表达“学生声音”的技能(自信、合作、协商、妥协等)。
③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如学校委员会、调查问卷、集中小组、咨询小组),鼓励学生通过他们的声音和行动改变学校。
4。教职工的士气很高,成年人在学校内感到安全、被重视
①教职工知道学校的政策、程序和做法,并且知道学校的愿景。
②教职工在校外的成就被肯定与鼓励。
③教职工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情感(同伴支持计划、心理咨询等)。
④教职工因他们取得的成就得到表扬,并能够表达他们被信任和欣赏的感受。
(五)制度环境
①重视来自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参与学校制度建设的可能性。
②关注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体现制度的人文性与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发展特点。
③重视学校制度建设对学校管理的支持,如经费保障、教学资源配置、人员分配等,特别是将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落实在学校课程实施的制度中。
④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有反馈渠道,如校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教学开放日、校长信箱等,形成多元参与的民主化制度氛围,使每个利益相关群体均能够为学校献计献策。
⑤制度建设中要有学校愿景规划,有近期安排与具体执行、监督机制,使学校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受到重视,加强学校对学生与教师的吸引力。
⑥学校有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开发、实施与培训交流研讨制度,保障学校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落实。
(六)更广阔的环境
1。家长监护人、社区与学校有广泛联系,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
①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受到重视。
②整个社区感到学校是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福祉的。
③包括家长监护人在内的社区成员受到学校欢迎和支持。
④学校积极邀请和鼓励家长监护人、社区群体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学校事务。
⑤学校周围的欢迎标识和其他标识能够反映出学校和社区的文化。
⑥学校课程之外的活动能够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2。学校与家长监护人的交流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
①家长监护人在孩子进入学校时会得到一个有关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完整说明,包括学校政策、程序和交流方法。
②学校充分考虑家长监护人的需求及其他额外的需求。
③学校与家长监护人及时分享信息,有网站、电话、班级群等各种交流平台。
3。家长监护人认为自己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并被看作孩子教育的专家
①学校通过采访和报道定期给家长监护人提供孩子在学校情况的全面反馈,父母的意见得到听取和重视。
②家长监护人应该知道如何告知学校那些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孩子的外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