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本真课堂基本理念 > 三高中语文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教师的引领策略(第1页)

三高中语文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教师的引领策略(第1页)

三、高中语文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教师的引领策略

棠湖中学语文组唐静

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习的引领者”,在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上也要求教师进行改进,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引领之间的关系,做到适时、适度引领,才能激发学生灵动的智慧,创设鲜活的课堂,探索出一条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道路。

(一)两个课例的比较思考

1。课堂再现

(1)课例1:一堂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祝福》的教学

教师先导入,接着介绍时代背景;组织学生通读课文,以图标的方法厘清思路;归结文章主旨,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破解以《祝福》为题的含义;对文章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描写进行分析;最后布置作业,课外要求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学习写作方法。

手段:运用多媒体,出示背景,列出相关的图例,有关问题的“标准答案”,帮助学生理解。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2)课例2:一堂创新教学课《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片断

师: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这个雕像(幻灯片)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她美吗?从绘画专业的角度来看,她美在哪里?

……

师:维纳斯的断臂给人的无限遐想跟中国山水画中追求的“虚实相生”是不谋而合的。(投影几幅山水画,让学生体会“虚实相生”,如齐白石的《虾戏图》《蛙声十里出山泉》。)

师:宋徽宗有一次出题考画家,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如果你是考生你怎么画?

……

师:很多文学作品在文章中或文末设置悬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中,当路瓦栽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夫人项链是假的时,小说却结束了,这样的结尾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阅读者去思考和想象,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

师:“维纳斯”的“残缺美”、中国画的“虚实相生”和文学的“空白艺术”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分组讨论:两组从专业角度谈启示,两组从文学欣赏、写作角度谈启示。)

2。课堂思考

课例1:这堂课符合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流程,能取得一定效益。但是从优化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这堂课显然有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教师对课堂中的现象进行了提前的假设,将一些潜在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介的形式进行了固定,有意或无意地将学生的答案进行了规范和统一,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发挥的空间。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其思维同样围绕教师课前预设内容来展开,忽视了将祥林嫂这一旧社会的典型形象放到现实生活进行探讨的环节,对学生生成性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障碍。最后,这一堂课课堂教学最后的成果就是让学生走进了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范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忽视了高中学生的特性,其可圈可点之处并不太多。

课例2:在学生完成了对“残缺美”的欣赏后,教师又机智的把这一艺术规律引到绘画专业的“虚实相生”原则,通过向学生展示两幅“虚实相生”的作品,再设计让学生参与画一画《深山藏古寺》,引导学生在绘画领域再欣赏,再从绘画领域拓展到文学作品,从而使他们既能从作品出发,又能把想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通过绘画与文学的交融体验,整合、生成新的审美观,使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既来源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顺应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又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我们学习的范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成功的教学案例除了得益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之外,更得益于教师在课堂内出色的引领,正是有了出色的引领,才成就了这样经典的课堂。

结论:对上述课例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现有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深刻反思,如何创造一种更加适合高中生、更能体现教学成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努力探究。

(二)教师引领所存在的误区分析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上强调“生成”,而不是按照原来的计划“复制”出来的。相应地,也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习的引领者”。但是,审视当前的课堂,部分教师仍存在着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教师的引领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典型误区如下。

1。无效引领

一位教师在教《祝福》一文讲到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悲剧根源时问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当时在场的学生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是性格悲剧,有的说是她婆婆害的,有的说是当时她的命不好,她太迷信,由于这是一堂公开课,而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授课老师看到学生的答案总是达不到他要的点子上,便开始引导:“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学生马上就跟上了:“她是一个悲惨的女人。”“她是老六的妻子。”“她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当一个学生说到她是一朵苦难的野百合时,这位教师竟然立刻接口,说起了野百合,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教师竟然利用多媒体放起了“野百合也有春天”这首歌,于是教室里面一片热闹,而本该严肃的话题变成了一次轻松的音乐会。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有价值的发言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自说自话”,教师没有顺着学生的发现及时地引领,而是在等待学生讲出“有用”的答案之后,继续执行所设计好的教案,这样的引领,课堂似乎热闹了,但这样的教学有效吗?教师这样的引领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了吗?

2。强加式引领

一位教师讲《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

生:讽刺了她强烈的虚荣心,给我们以警示。

师:是什么样的虚荣心呢?

生:女人的虚荣心。

师:哪个阶级的女人呢?

生(终于说道):小资产阶级女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