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 > 四新的方向与机遇(第4页)

四新的方向与机遇(第4页)

[85]邹林:《老大怎么了?——家庭中老二出生对老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5。

[86]张晗:《“单独二孩”后家庭教育如何升级》,载《考试》,2015(14)。

[87]石智雷、杨云彦:《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载《人口研究》,2014(5)。

[88]王金营、戈艳霞:《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的中国人口发展态势》,载《人口研究》,2016(6)。

[89]庞丽娟、王红蕾、吕武:《对“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建议》,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90]洪秀敏、马群:《“全面二孩”政策与北京市学前教育资源需求》,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91]李运佳:《可视音乐治疗法干预自闭症儿童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载《现代特殊教育》,2015(24)。

[92]刘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与思考》,载《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93]杨菊华、谢永飞:《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机会:三群体比较分析》,载《教育与经济》,2015(3)。

[94]王晓芬:《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发展与促进》,载《教育评论》,2013(2)。

[95]马晶晶:《我国近十年儿童发展评价文献综述》,载《基础教育研究》,2014(12)。

[96]盖笑松、张婵:《走向生态化的儿童研究:聚焦中国儿童成长环境》,载《东北师大学报》,2005(4)。

[97]李晓巍、魏晓宇:《父亲参与的现状及其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关系——母亲教养效能的中介作用》,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98]邢淑芬、孙琳、王媛等:《我国社会变迁背景下儿童养育行为的代际差异》,载《教育研究》,2012(11)。

[99]邢淑芬、梁熙、岳建宏等:《祖辈共同养育背景下多重依恋关系及对幼儿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影响》,载《心理学报》,2016(5)。

[100]史瑾、叶平枝:《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与幼儿入学准备的关系》,载《学前教育研究》,2016(8)。

[101]黄瑾、田方:《幼儿园半日活动情境下的师幼互动研究——基于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的观察分析》,载《上海教育科研》,2012(10)。

[102]林崇德、陈英和:《中国发展心理学30年的进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3]佘燕云、杜文超:《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进展》,载《开放教育研究》,2011(4)。

[104]贺琳霞、朱文佳、郭力平:《对我国0~8岁儿童发展与教育纵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教育探索》,2011(12)。

[105]贺琳霞、朱文佳、郭力平:《对我国0~8岁儿童发展与教育纵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教育探索》,2011(12)。

[106]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载《当代教育家》,2017(2)。

[107]EdwardMiller,“Fightingteologyfortoddlers”,EduDigest,2005(11),pp。51—58。

[108]Hoarette,AmandaQuesenberry,CraigBlum,“Missihteologyusageinearlychildhoodsettings:A21stturyviewof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EarlyChildhoodEduJournal,2010(3),pp。335—343。

[109]陈洁丽:《牵手STEM遇见精彩——区域推进幼儿园STEM课程实践思考》,载《中国科技教育》,2017(6)。

[110]赵霞:《儿童学:学科体系及其当代建构》,载《中国儿童文化》,2013。

[111]杜丽姣、边霞:《美国早期儿童与教育研究的方法及选题分析——基于美国〈早期儿童研究季刊〉发表论文的文献研究》,载《教育研究》,2014(11)。

[112]杜丽姣、边霞:《美国早期儿童与教育研究的方法及选题分析——基于美国〈早期儿童研究季刊〉发表论文的文献研究》,载《教育研究》,2014(11)。

[113]席小莉、袁爱玲:《“儿童作为研究者”的兴起与发展》,载《学前教育研究》,2013(4)。

[114]许倩倩、高振宇:《与儿童一起研究:核心议题与研究反思》,载《全球教育展望》,2012(6)。

[115]李政涛:《今天,如何做好“儿童研究”》,载《中国教育学刊》,2018(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