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导学生对主题进行论证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些学生提出的课题脱离现实,没有研究的意义,如研究“世上有没有鬼”。因此,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应坚持综合实践活动源于生活、指向现实的原则,指导学生对主题进行论证[13]。
1。指导学生论证主题的价值
一个主题到底有没有价值,要看是否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是否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活等。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反映学生的生活,产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在活动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类主题比较有价值。例如“生日怎么过”“校园时尚玩具的研究”“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与管理”等。
(2)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丰富,以学生直接体验为主的主题活动较有价值。有些主题对于学生来说空而大,例如“水污染”,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以查寻资料为主,但如果主题是“节水行动”,学生将会直接参与。
(3)综合实践活动结果能直接作用于并改善学生生活,这类主题比较有价值。例如“关于近视问题的研究”“节水行动”等,这些主题活动将直接引起学生生活中某些细节的变化。
(4)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类主题比较有价值,例如“我为母校留本书”“我为妈妈洗一次脚”等活动,能使学生获得对母校、对妈妈的积极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论证课题或主题的可行性
在主题确立阶段,有价值的主题如果不具备可行性,也就失去了实际价值。因此,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可行性的论证。
可行性,一方面是指是否具备实施主题活动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学校或学校附近是否能提供课题研究的必需条件,主要包括知识基础、信息资料、实验设备、研究对象、时间、精力、财力等。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选题时不要好高骛远,研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应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
另一方面,经过实践证明,主题的切入点较小,可行性比较强。著名学者张力曾经说过: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目能写出大文章,大题目容易写得很肤浅,没有价值。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选题时更应选择小而精,且容易操作的主题,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切忌贪大求全。比如这样几个主题:“环保问题的研究”“水污染”“身边的水污染情况调查”“节水行动”,随着课题的逐渐具体化,其可行性在逐步增强。“节水行动”这个主题虽然小,但学生可以从“为什么要节水”“我用多少水”“怎么节水”“我节约了多少水”等小问题入手,通过活动可能产生改变学生生活状态的积极影响。
(六)主题确立阶段的指导要点
一个主题的好坏可以体现出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主题确立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主题确定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前提条件;活动的一切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14]为了做好主题确立阶段的指导工作,教师必须掌握主题确立的基本过程,把握主题确立的基本原则。
1。掌握主题确立的基本过程
通过问题产生阶段提出问题以后,要指导学生将杂乱无章的各种问题加以归类和整理,并按一定的原则及要求加以分析和梳理,初步分析概括出主题以后,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主题,并对主题进行分解,从而使主题活动更具方向感及操作性。然后,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把主题准确地表述出来,尽可能避免选择主题常见的错误,指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力所能及的必要论证,最终选择具有研究价值和可能实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2。把握主题确立的基本原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确立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主题确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源于生活的原则。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在生活的课堂中从学校走向大自然,去锻炼以增长才干,去创造以完善自我。
二是可行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经费为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另外,还要考虑小学生年龄、知识等特点。
三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我”。人的主体性是各种潜能中最重要、最高层次的潜能,是素质结构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条件,开发、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容。然而主体性是不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温床,才能确立自主性,培养能动性,提高创造性。
四是立足学校特色的原则。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和反映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这就要求在活动主题的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后制定出来的主题活动,才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
【范例5-6】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到底怎么确立?如何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确立有价值的主题呢?王晓娜老师发表在《小学青年教师》上的教学案例的后面一部分也许有参考价值,这里选取了该文的主题确立部分,且部分内容略有扩展,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从问题的提炼中确立主题[15]
在问题产生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与人类环境、花草树木等方面的许多问题,提问的积极性高涨。万事俱备,此时此刻,我只需要顺水推舟、抛砖引玉了。我对同学们说:那么,同学们,我们班本学期下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还没等我说完,下面的学生已嚷成一片了。“老师,就搞这个吧!”“老师,我们想到了!”“老师,我们来围绕……”我请马超同学作代表发言,他振振有词地讲道:“老师,以前我们都是喜欢开展像‘卡通王国’‘寻找春天’这一类轻松有趣的活动,可是,现在我们发现自己对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知道得太少了。虽然以前也对‘植物’的世界很感兴趣,可我们从来没把树木和人类、环境联系起来。我们觉得这次非要把树木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弄清楚不可!这不仅关系到环境,更关系到我们人类自己!老师,我们就研究这个吧!”他慷慨激昂地说着,其他的学生在下轻声附和着。看到同学们能够达成共识,寻找到一致的方向,我内心十分高兴。于是,我微笑地看着同学们,点头表示同意了。学生们立刻欢呼起来。中心内容确定了,我们还要拿出一个漂亮的题目出来。学生们自由讨论起来,大家都认为这个题目必须覆盖树木、环境与人类三者之间的重要联系,我指导学生们继续讨论。最后,我班本学期下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人·树木·家园”就被学生们这样确定了下来。